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10月17日,“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重点专项(以下简称黑土地重点专项)在哈尔滨组织召开技术模式研讨会暨现场观摩活动,总结凝练专项形成的技术模式,现场展示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技术应用场景,推动成果转化落地和示范推广。
研讨会上,黑土地重点专项10位项目负责人分别汇报了“松嫩平原北部黑土增碳降酸”“三江平原白浆土障碍消减”“辽河平原褐土防蚀保墒培肥”等技术模式的适宜区域、技术要点、推广机制等。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相关处室负责人介绍了“十五五”国家黑土地保护有关工作考虑。与会人员针对黑土地不同区域面临的关键难题,就加强创新成果总结凝练、提高技术模式区域适宜性、支撑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研讨。
会议指出,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优势区和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保护利用好东北黑土地,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人的饭碗意义重大。会议强调,要顺应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新形势、新要求,按照产业科技组织模式,加强有组织的科研,扎实推进项目实施,强化技术综合集成和模式总结凝练,加快推动成果转化应用,为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等国家战略实施提供科技解决方案。
会后,与会人员前往哈尔滨市巴彦县,现场观摩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牵头完成的“瘠薄黑土耕地心土改良障碍消减地力提升技术模式”。该模式集成了心土改良、心土培肥、蓄水排涝等技术、装备和产品,可有效消减土壤障碍、提升养分库容,具有增产增效、后效持久的特点,多次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一次实施持续有效3—5年,耕地质量提升1个等级,已累计推广200余万亩,应用前景广阔。
“十四五”以来,黑土地重点专项取得积极进展。构建黑土地耕地质量天空地一体化监测评价技术体系;研发退化阻控、健康保育等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10余项创新成果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形成一批适合不同区域特点的可复制、可推广的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技术模式,示范推广5000多万亩,作物产量提升10%以上,有力促进耕地质量和粮食产能“双提升”,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司、农田建设管理司、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耕地质量和农田工程监督保护中心有关同志,黑土地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相关项目负责人参加活动。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