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朱虹
日前,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张晓飞教授、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的郭峰副教授与海外合作者在虚拟团队管理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管理学顶级期刊《信息系统研究》。
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下,虚拟团队协作已成为重塑医疗服务业态的重要力量。然而,虚拟团队如何超越传统协作边界,赋能个体服务能力,一直是学术界和实践界的未解之谜。虚拟团队的成员,尤其是那些因共同兴趣或目标而聚集在一起的团队,如开源软件开发者或专业团队中的专家,他们常常需要同时兼顾个人任务和团队任务。加入虚拟团队,一方面会带来协调成本,这可能会对个人绩效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另一方面,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激励也可能激发个人提升绩效的欲望,从而产生积极的溢出效应。
为了深入探究这一问题,研究团队从两个在线问诊平台收集了数据。这两个平台都提供个人问诊服务,但其中一个还额外提供了团队问诊服务。通过运用前沿的因果推断方法——三重差分,研究发现:虚拟团队协作不仅显著提升了医生在个人问诊中的服务质量,还通过服务协同的同侪效应,推动了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虚拟团队协作通过社会比较的同侪效应,激发医生在个人问诊中投入更多努力,表现为回复内容更长、情感支持术语更多、医疗术语更新更频繁,实现了从团队任务到个体服务的无缝协同。
具体来说,同侪效应驱动服务协同的新范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透明化机制使得医生能够轻松观察团队成员的表现,形成良性竞争;其次,高绩效示范效应促使团队成员在个人问诊中的优异表现成为标杆;再次,地理与组织邻近性使得同城或同院医生组队,强化了服务协同的深度;最后,低绩效提升效应使得先前表现较低的医生在团队协作中获益最大。
该研究不仅填补了虚拟团队跨边界效应的理论空白,还为全球在线医疗平台的生态化运营提供了实证依据。随着在线医疗成为“新常态”,虚拟团队的服务协同效应将成为提升医疗公平性与效率的关键驱动力。这一研究成果标志着在线医疗服务从“单点突破”迈向“生态协同”的新阶段,为医疗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注入了新动能。
(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