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解放军某基地创编浸式情景课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侧记

2025-10-21 20:08:25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张强 通讯员 刘洋 刘国辉

当罗布泊的“风沙声”在剧场中呼啸而起,当核试验的“场景”在舞台上再现……现场观众瞬间被拉回那段热血沸腾的峥嵘岁月。

近日,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1周年和林俊德纪念馆开馆1周年之际,由解放军某基地组织力量创编的沉浸式情景课《您好,林俊德》在该基地礼堂首次上演。情景课通过林俊德纪念馆中展陈的文物展品触发记忆,用穿越时空的对话,带领观众回顾了“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全军挂像英模、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俊德,为我国核试验事业奉献一生的故事。基地官兵代表共计700余人观看了演出。

林俊德扎根戈壁滩52年,参加了我国的全部核试验。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夕,年仅25岁的林俊德受命研制测量核爆炸冲击波的机测仪器。冲击波测量是确定核武器效应和核爆炸当量的重要手段。这种仪器是什么样子,当时谁也不知道。年轻的林俊德当场表示:“科学的东西谁都可以掌握,只要迷进去,开了窍,没有干不成的事。”

为解决动力问题,他整天苦思冥想,就连吃饭、走路都在思考,最终从街头电报大楼的钟声中得到灵感。他决定用钟表式发条作动力,搞中国式的压力自记仪。经过一年半的艰苦攻关,他们终于研制出我国第一台钟表式压力自记仪。

1964年10月16日,张爱萍将军依据林俊德测得的冲击波数据,向周恩来总理报告我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演出以多时空叙事手法,将“亲笔信”“防护服”“钟表式压力自记仪”等文物背后的情感抉择生动再现,在赋予展品温度和灵魂的同时,再现了林俊德扎根戈壁、为国铸盾的峥嵘岁月,让“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直抵人心。

为拿到第一手资料,林俊德常年奔波在实验一线。凡是重要实验,他都亲临现场,拍摄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经常刚做完实验,有害气体还没散尽,他就手捧相机出现在实验现场。有次实验,已年过七旬的他由于专注拍摄,被轨道绊倒在地上,膝盖和脸部都被蹭伤,他却拍了拍灰尘继续工作。

全剧最核心、最具冲击力的场景,聚焦于林俊德生命最后的8小时。

在病房里,林俊德顽强抗拒病痛、与死神争分夺秒,9次要求下床工作,在电脑上连续整理科研资料近3个小时。大家让他休息,他说:“不要强迫我,我的时间太有限了,你们不要打扰我,让我专心工作。”

拼尽最后一丝气力后,林俊德院士溘然长逝。临终前,他说:“我这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国防科研试验,我很满意。”

演员们用惟妙惟肖的表演,将一位老院士在弥留之际,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满管子,依然要求将电脑搬到病榻旁,与“死神”赛跑的壮烈场景,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一次点击鼠标的轻微声响、每一次因虚弱而中断的喘息,都牵动着观众的心弦。

该基地相关负责人表示,《您好,林俊德》将“舞台”当做“讲台”,用“讲故事”代替“讲理论”,让广大官兵站在时代的角度感悟科学家精神,感受老一辈马兰人的奉献精神。下一步,创演团队还将前往基地任务一线进行巡演,用林俊德“以生命践使命”的精神光芒照亮基地官兵的前行道路,激励和鼓舞新时代马兰人在奋斗强军的征程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刘国辉 张森虎 连海龙 胡治渝 摄)

责任编辑:李梦一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