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大地:“光”驰“电”掣向新行——跃升·“十四五”科技成就

2025-10-22 07:28:33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王禹涵

八百里秦川,巍巍秦岭如一条巨龙横亘东西,又恰似中华大地隆起的脊梁。

陕西,曾孕育十三朝古都的辉煌,今日更肩负起科技自强的时代重任。光子产业“追光”而行,在微观世界探寻光明;新能源汽车换道超车,从黄土高原驶向绿色未来;太阳能光伏聚光生“金”,将灿烂阳光转化为不竭动能……科技创新的“峰峦”在三秦大地挺立。

“十四五”以来,陕西以勇立潮头、争当时代弄潮儿的志向和气魄,将厚重的科教底蕴转化为创新的澎湃浪潮,为国家科技创新发展贡献坚实的“陕西力量”。

“追光计划”照亮未来产业新赛道

11月初,西北地区首条硅光中试线将在陕西光电子先导院科技有限公司正式贯通。这条承载陕西“追光”梦想的中试线,能为国内光子产业各类创新主体提供多种类型光电、硅光芯片的研发和中试服务,将流片周期从数月压缩至数周。这条中试线,是观察陕西光子产业聚链成群、加速崛起的重要窗口。

“从化合物半导体到硅光集成,我们的平台能力在持续跃迁。”陕西光电子先导院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军红介绍,2021年,公司启用先进光子器件工程创新平台,让本土创新团队在家门口就能完成从设计到样品的快速迭代,为陕西乃至我国在光子领域构筑竞争新优势提供了坚实支撑。

2021年,陕西省将光子产业纳入全省重点产业链,正式启动“追光计划”,为产业发展锚定方向。

核心部件是光子产业发展的命脉。5年前,我国高端光子设备与元器件还高度依赖进口。这样的局面,正被一系列自主研发的突破所改写。“我们自主研发的飞秒激光器的核心部件,20天就能交付,成本降了一半。”西安中科微精光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珊说。

“十四五”期间,陕西在“追光计划”基础上实施“跃迁行动”,推动产业跨越式发展。数据显示,陕西光子企业数量从2021年初不足100家,增长至2024年的379家;产业规模从150亿元跃升至365亿元,初步构建起“材料—芯片—器件—系统”的完整产业链条。

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创新生态的有力托举。2024年,陕西启动秦创原光子产业创新聚集区建设,为高成长性科技企业精准对接要素与资金。以西安中科光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耐心资本”,通过“孵化+投资+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从研发到市场的全链条支撑,加速成果转化。

如今,陕西光子产业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从作为“汽车之眼”的激光雷达到智能手机的3D传感,从卫星通信的激光链路到工业制造的精密加工,陕西之“光”正点亮千行百业。

西安高新区光子产业链党委书记、西安中科光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曹慧涛说,陕西已形成“上市企业+专精特新+规上企业”光子产业集群,正从光子技术策源地向全国光子产业高地加速迈进。

“陕汽军团”驶向绿色智造新高地

今年前三季度,陕西省新能源汽车出口20.7万辆、出口额达280.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3.3%和79.7%,实现了量价齐升,成为带动陕西外贸增长的核心引擎。陕西新能源汽车从2020年的年产5.95万辆到2024年的119.8万辆,4年增长约20倍,“陕西速度”背后是产业链的全面跃升。

在西安比亚迪高新工业园,一块“全球第一辆插电混动汽车诞生地”纪念碑见证着产业变迁。“我们从电池起步,如今实现‘三电’系统全栈自研。”比亚迪西安工厂相关负责人介绍,刀片电池技术、第五代DM技术等核心技术推动产品持续迭代。2024年,该工厂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07万辆。

以比亚迪为龙头,西安高新区聚集了180余家配套企业,构建起“整车—三电—核心零部件”完整生态。

与此同时,陕西汽车产业的另一支主力军——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汽”)也在新能源赛道上加速前行。“现在,每6分钟就有一辆新能源重卡下线。”陕汽汽车总装配厂安技办高级业务副经理伍晓明说,“过去我们主要装配燃油车,如今生产线上的‘含新量’持续提升,纯电、氢燃料重卡已成为新主力。”

市场数据印证了这一转变。“陕汽新能源重卡已占国内市场10%,相当于全国每10辆新能源重卡中就有1辆来自陕汽。”陕汽新能源业务推进办公室副主任王华栋介绍,2024年,陕汽新能源商用车销量达1.38万辆,同比增长超200%。

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是精准的顶层设计。陕西创新性地将乘用车(新能源)与商用车(重卡)两条产业链同时列为省级重点产业链,由省级领导担任“链长”,形成“企业提报需求、链长统筹资源、专班精准服务”闭环机制。

从《乘用车(新能源)产业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到《陕西省加快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支持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被快速搭建起来。

目前,陕西汽车产业省内配套率已从2020年的32%提升至如今的57%。按照规划,到2027年,陕西新能源汽车年产量将突破150万辆,产值超4000亿元的产业集群将加速成形,为陕西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阳光动能”塑造能源转型新格局

日前,全国工商联发布2025民营企业研发投入500家榜单,位于西安的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基绿能”)位居中国光伏行业首位。这一成就印证了陕西光伏产业在“十四五”期间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深刻变革。

近日,记者在位于隆基中央研究院的实验室看到,科研人员正专注地操作设备,加快研发光伏新技术。这里是隆基绿能的“光伏大脑”,也是陕西光伏科技创新的策源地。

“我们是在光伏世界的‘无人区’奔跑。”隆基绿能首席科学家、隆基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徐希翔感慨道。从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到HIBC硅电池,隆基绿能在短短数年间10余次刷新电池转化效率纪录,并在国际期刊《自然》《科学》等连续发表成果,展现出中国光伏企业在基础研究领域的硬实力。

技术突破带动产业聚变。在西安经开区光伏科技产业园,年产9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正加紧建设。项目经理杨凯介绍:“项目采用全球最先进的电池工艺,建成后将成为全球转换效率最高、加工成本最低的高效单晶电池制造基地。”

以隆基绿能为龙头,陕西已形成覆盖硅料、硅片、电池、组件、装备及应用的全产业链。在西咸新区,拉普拉斯(西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20余家配套企业相继入驻;在榆林,陕西有色天宏瑞科硅材料有限责任公司8万吨电子级粒状多晶硅产业升级项目全面启动;在渭南,陕西拓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深耕光伏应用产品研发制造……“链主”引领、“链企”协同的产业生态日益完善。

陕西光伏产业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硅片出货量连续九年保持全球第一,光伏组件市场占有率稳居世界首位。2025年,年产值超3500亿元的光伏产业创新集群在陕西加速崛起,为能源革命注入更强劲的“阳光动能”。

回顾“十四五”,陕西在光子产业中“寻光”,于新能源汽车浪潮中换道,为全球能源转型供能。这份厚重的“三秦答卷”背后,是产业链上下游的聚势协同。面向“十五五”,陕西将继续强化战略科技力量,让更多创新种子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让“陕西智造”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加澎湃的动能。

科技新印象

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点燃服务西部大开发的创新引擎

在西安西咸新区,有一个没有围墙的创新高地——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作为教育部与陕西省共建的国家级平台,这里汇聚了西安交通大学30个研究院及400余个科研基地、智库,聚力打造服务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创新引擎。

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汇聚全球创新资源,以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为突破口,建设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目前,通过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西安交通大学已与248家龙头领军企业签署共建联合研究院(中心)协议,建立94个校企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解决企业技术难题2500余项。学校累计转化成立科技型企业276家,融资金额超过5.5亿元,转让许可专利1400余件。

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推动一块煤实现“七十二变”

曾经以“乌金”闻名的陕西榆林,如今正以一场能源革命刷新发展底色。作为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榆林推动煤炭实现“七十二变”。

科技创新持续突破。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已开展50余项科研项目,突破金属镁冶炼精准脱硝等全球首创技术;榆横综合中试及示范基地通过“研发投入40%奖励”等政策,加速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

绿色转型成效显著。榆林建成万吨级煤矸石生态功能土中试示范项目,让废弃的煤矸石转化为硬质骨料及低阶煤等产品;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项目年捕集二氧化碳115万吨,一批示范项目陆续落地……2025年,榆林53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238.5亿元,为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探索出新路。

“曲率引擎”硬科技企业社区:打造企业“光速”孵化器

在西安高新区,一座以“曲率引擎”为名的硬科技企业社区,正成为西部光子产业创新的核心引擎。作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这里聚焦光子传感等前沿领域,构建起“孵化器+加速器+腾飞器”的链式创新载体。

“曲率引擎”依托陕西光电子先导院科技有限公司公共平台,吸引行业内诸多龙头企业集聚,推动产业链聚沙成塔。目前已有63家科技型企业入驻社区,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2家。

曲率引擎光子传感园将于今年底建成投用,可容纳20余家硬科技企业入驻。该园区的目标是培育科创板IPO企业,成为西安打造千亿级光子产业集群的“腾飞之基”。

责任编辑:聂慧敏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