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罗云鹏
10月18日,第二十二届上海知识产权国际论坛上,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执行副总裁杨帆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代表受邀出席主论坛,并在主题演讲中阐述人工智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创新应用、全新挑战以及商汤在该领域的探索实践等。
“人工智能作为数据驱动的学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至知识产权的各个环节,重塑传统工作模式、大幅提升产业价值,但同时也对其治理体系提出全新挑战。”杨帆介绍,“商汤科技通过‘大装置+大模型’战略协同驱动知识产权智能化创新,积极推动AI伦理全球治理,加强知识产权国际合作和共建。”
杨帆说,知识产权工作多以高度专业化的文本为载体,而新一代大模型,特别是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AI技术,极大提升了模型对专业文本的理解和生成能力。
据介绍,这也为专利撰写、审查、检索、监测等带来了新的可能,AI技术正在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渗透到知识产权的各类应用场景中。例如,在辅助专利申请与审查中通过智能检索与分析,协助提升专利申请与审查效率;在提升侵权监测与保护时,AI平台可结合区块链技术,实时监测品牌商标及图像侵权,支持证据留存等。
基于“大装置+大模型”战略协同,商汤科技正积极推进生成式AI技术赋能知识产权智能化创新。
“从专利文献到商标与版权,知识产权领域具有典型的多模态特征,是文本、图像和数据等的复杂融合,传统模型难以精准解读。”杨帆介绍,商汤“日日新”大模型的多模态能力已在签证申报、海关报关单解析等复杂场景得到验证。
据了解,商汤科技目前正与上海长三角现代产业发展促进会及头部律所合作,将多模态能力迁移应用到知识产权领域,为知识产权工作者和企业用户提供服务。
时下,在AI带来效率革命的同时,知识产权体系也面临新的挑战,无论是人工智能生成物的版权归属认定、人工智能专利的审查标准,还是开源与商业化交织演进过程中的知识产权治理等问题,都亟待行业共识。
杨帆说,基于版权图片生成出来的相似图片是否构成侵权,数据集在微小改动后是否形成全新数字资产等,这些问题反映出人工智能不再是一个单一产品,而是数据、模型、算力、应用等多要素的融合体,知识产权的界定方式也需随之更新。
作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商汤科技始终将知识产权保护与科研创新置于重要位置,形成了覆盖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专利布局,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超过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