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陈汝健
10月20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四次理事扩大会暨颁奖典礼在成都空港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近400名地球物理界代表参会,涵盖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汇报工作时表示,其科普月活动、信息化建设与科技推广试点成果显著。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杨占东介绍多项奖项评审情况,包括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奖、工程奖、顾功叙奖、傅承义青年科技奖等,陈宗器地球物理优秀论文遴选结果同步公布。
颁奖典礼上,两项成果获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地震多次反射波升降阶机理及成像关键技术”与“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建设成果”脱颖而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底青云为两项获奖成果团队代表王一博、王赤颁奖。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赤代表团队发表获奖感言,他感谢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授予的崇高荣誉,这份荣誉属于整个团队,是多年耕耘与探索的最高褒奖,更是未来使命的有力鞭策。它标志着我国在月地空间环境认知与监测能力上迈上新台阶,团队将以此次获奖为新起点,继续开拓创新,深挖子午工程科学潜能,力争产出更多原创性、引领性成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晓非宣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技创新一等奖,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胡祥云获奖,陈晓非为其颁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君宣布“2023年度鄂尔多斯盆地米脂地区深层煤岩气三维地震采集工程”获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技术创新成果奖金奖,并为该团队代表高强颁奖。
值得一提的是,吉林大学林君、中山大学高锐荣获顾功叙奖,底青云为其颁奖。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赤宣读傅承义青年科技奖获奖名单,中国科学院大学李忠海等13位青年科学家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