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景阳
日前,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首届青少年科学节开幕,校园变成充满惊奇与乐趣的大型科学游乐场,学生们在这里玩转科技,尽情探索。
“嘭——”一声轻响,液氮与热水碰撞的瞬间,白雾喷涌而出,像极了仙气缭绕的科幻片现场。科学实验室的老师用-196℃的液氮制作蘑菇云、冻结花瓣等,一个个“魔法”般的实验,瞬间点燃了全场的科学热情。
实验秀的震撼未散,成果展示区又排起了长龙。赤峰市与松山区两级科学教育示范校的作品琳琅满目,从智能家居模型到环保发明,从3D打印作品到科学幻想画,处处可见创新的火花;充满趣味的探索体验区,惊叹声此起彼伏,学生们近距离触摸科技,在动手体验中悄悄解锁科学原理。
在科学教育交流环节,被评为“全国人工智能教育基地”的赤峰红旗中学、“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教育示范校”松山八小,分享实践经验;科学实验探究课、“语文+AI”融合课等创新课例,让在场教师称赞:“原来课还能这样上!”专家讲座、科技辅导员专业培训,为科学教育的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跻身“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的松山区,早已将科学教育融入日常教学。课堂不再是传统的讲台,无人机在社团活动中呼啸而起,人工智能课程让课后服务充满未来感;教室外,流动科技馆把火箭模型搬到校园,科普大篷车带着液氮实验和智能机器人开进乡村小学,而“北斗杯”等从国家到地方的多项大赛,则成了学子们把创意变为现实的竞技场。
松山区各学校积极聘请高校等专家担任“科学副校长”,组织老师“走出去”学习充电,再将前沿教学方法“带回来”落地实践。更重要的是,科学教育已突破校园围墙——家长走进“科学课堂”,与孩子共同实验,产投基地挂牌成为研学营地,大中小学校共享资源、联动教研,构建起“家校社”协同共育的科学教育新生态。
(松山区融媒体中心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