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丨山东港口青岛港:向智而行,“力气活”变成“技术活”

2025-10-23 07:36:53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宋迎迎

10月22日清晨,位于青岛自贸片区的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港区,船笛绕港,不绝于耳。“台塑皇辉”轮满载铁矿石缓缓抵港,待其靠泊干散货码头86号泊位后,一场智能化的作业随即展开……

“作业!”随着自动化控制中心门机远控操作员刘军浩缓缓摇动操作台上的手柄,几百米外,两台门机的吊臂缓缓放下,精准抓取货轮上的铁矿石,稳稳放置在传送带上。

这是青岛港首创的门机自动化“一对二操作”新模式。“智能化改造把‘力气活’变成‘技术活’,现在我们一人就能远程管控两台门机,不仅作业安全风险降低了,生产效率也提高了。”刘军浩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作为世界第四大港、中国第二大外贸口岸,青岛港不断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智慧港口建设跑出“加速度”。该港口构建起集装箱、干散货、件杂货和液体散货四大货种智能生产系统,实现了全流程、全货种自动化。

智能设备的规模化,为青岛港各港区高效运转奠定了基础,助力港口吞吐量不断突破,支撑新增航线接连开通。

在当天中午的青岛港生产调度指挥中心,多块拼接屏组成的“生产大脑”精准呈现五大港区的繁忙作业场景。屏幕上不断刷新的生产数据与船舶动态,背后是一条条国际物流大通道的持续拓展与畅通。

“前期,我们加强了与巴西、比利时港口的联通度,让国际物流大通道更加顺畅,为腹地企业出口设备、工程机械等物资,以及进口纸浆原料等搭建起高效海运链路,成功实现来有货源、去有货源的双向畅通。”青岛港西联公司操作部副经理孙长杰介绍。

在纸浆码头作业现场,青岛港纸浆客户负责人算了笔账:“以往纸浆都是通过汽车运输到达工厂,易发生原料供应不足现象。双向物流大通道打通后,青岛港推出全新运输模式、定制化物流方案,大大压缩了企业的物流成本,提高了运输时效。”

依托双向物流网络,青岛港已形成全程物流、多式联运、一企一策等综合服务优势。今年1月至8月,该港口新增件杂货航线5条,累计布局件杂货航线超40条。

青岛港持续加密件杂货航线的同时,不断开辟集装箱航线。今年以来,青岛港新增15条集装箱航线和3条海铁联运线路,涵盖东南亚、中东、中南美等新兴市场。

“我们打造了‘前港后站、一体运作’海铁联运模式,集装箱海铁联运箱量保持全国领先。”青岛港集发公司区域营销部主任陈玮介绍,截至目前,青岛港集装箱航线总数超过230条,海铁联运线路增至86条。

今年以来,人工智能浪潮奔涌,青岛港抢抓“智变”机遇,深耕“人工智能+港口”赛道。目前,该港口已形成以方舟TaaS大模型、高压岸电自行机器人、超大型港口全要素调度智能体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创新成果。

今年9月,交通领域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启动建设。承载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港口应用探索任务的青岛港,将开放应用场景、提供验证环境,建成场景创新、资源聚集、生态共赢的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加速人工智能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生态培育,驱动港航业智能蝶变。

责任编辑:聂慧敏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