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康新高速公路:镌刻高原印记

2025-10-22 20:23:59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刘侠 通讯员 靳秦粤

近日,记者从四川康新高速公路施工现场了解到,不同于青藏高原上那些以绝对海拔论英雄的超级工程,中铁一局康新高速TJ1-2标项目全线平均海拔3500米,虽未触及“云端隧道”的纪录线,却因横亘在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带的特殊地理位置,陷入了“第二阶梯”海拔“高难度”的施工困局。

在施工现场,裸露的山体断面呈现出“千层饼”般的破碎结构,刚完成支护的隧道初期支护表面仍在渗出细密的水珠,而气象监测仪显示,这里单日最大风力可达9级,夏季雷暴天气每月平均达8天,复杂地质与恶劣气候的双重夹击,让每米里程的推进都成为对工程技术的极限考验。

地质勘察报告显示,该路段25公里线路内密集分布着13处断层破碎带,其中K33+400路段的断层破碎带长达600米,出现多次突泥涌水,最大涌水量达到3万立方米每天。

“这里的地质就像被反复揉捻的废纸。”中铁一局项目负责人杜利军这样比喻,道出了施工团队面临的独特挑战——相较于高海拔地区的单纯严寒,这种“温湿交替+岩性破碎”的复合环境,对工程材料和施工工艺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

此外,项目施工区域氧气含量仅为平原60%,年均8级以上大风天数达180天,昼夜温差极值达25℃,冬季严寒天气导致常规工程机械功率衰减20%—30%,混凝土初凝时间延长至8小时。施工人员初期高原反应发病率达30%,体能输出效率下降40%。为此,项目部设置吸氧室,准备应急氧气瓶,保证作业工人不缺氧;多种工程机械设备采用电能驱动,减少功率衰减;混凝土采用热水养护,降低温差对混凝土的伤害,确保强度。这些保障举措为高原复杂环境下工程的安全推进与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坚实根基。

责任编辑:王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