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妍 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10月21日,在“实干绘答卷 接力新蓝图”上海“十四五”规划成果系列第八场新闻发布会上,记者了解到,上海闵行区科技产业正持续实现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期间,闵行全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900亿元,总量均位居该市第二;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8%左右,保持该市首位;连续两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区”;预计“十四五”末,区内园区单位土地面积税收产出将达16.5亿元/平方公里。一系列硬核数据,背后是闵行区勇攀高质量发展新高峰的坚定实践。
布局未来产业,发展攀上新高度
走进闵行区的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园区,这里的全国首个脑机接口未来产业集聚区已有10家企业进驻。穿戴式脑损伤治疗仪、以电极连接大脑的微创脑机芯片、人工智能生成脑电图报告……琳琅满目的新成果预示着这一新兴产业或将不日迎来全面突破。
“闵行区正在为脑机接口产业设计政策、筹备专项基金。”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姚俊杰说。据了解,该集聚区规划到2030年建成具有国际重要影响力的脑机接口产业高地。
“十四五”期间,闵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52.6%。闵行区正全力推动产业迭代升级,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推进聚变能源、宁德时代未来能源研究院等引领性项目;集聚了沃兰特、时的科技等低空经济领军企业;上海首个养老科技产业园也启动建设。
发展科技创新策源亦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大零号湾是闵行区的科技创新策源基地。“十四五”期间,大零号湾从区级布局升格为市级战略,实现从“创新平台”到“创新生态系统”的跃升。通过精准对接科研需求和产业方向,实施“合规创业”等突破性改革,五年来,周边的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通过“合规创业”注册成立的公司近200家。当前,大零号湾已打通从大学生创业基地到概念验证中心、再到科创企业孵化器及特色产业园区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并获闵行区百亿级别科技创新策源基金矩阵支持,建成156万平方米体量,区域集聚1.3万家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企业706家,经济规模达到965.2亿元。
多方招纳托举,厚积人才资源
“办公空间最多可免费使用3年;企业不出这座楼,就能把所需事务办完。”闵行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主任褚春荣充满自豪地介绍。他说的是大零号湾刚刚落成的“海聚英才创业城”(以下简称海创城)。海创城共12层,总建筑面积约5.23万平方米,已有多支创业团队入驻孵化。海创城重点打造“五个零”创业支撑体系,包括空间使用零成本、安居乐活零负担、专业服务零距离、资源对接零障碍、事务帮办零等待,全力以赴托举人才成长。
人才是第一资源,闵行区着力构建人才政策体系。今年7月推出的“五层三类”人才分类框架,建立了“目录认定、条件认定、授权认定、专才认定”四维评价机制,如给予龙头企业、领军企业、链主企业等重点单位一定名额的人才自主推荐权,真正把人才的评价认定让市场说了算。
闵行区委书记陆方舟说,闵行区人才政策立足强政策和优生态两方面,出“实招”、出“硬招”。区内已集聚了两院院士75名,约占全市40%;累计引进国家级、市级海外高层次人才1759人,较“十三五”末增长192%;入选国家级、市级领军人才90人,较“十三五”末增加60%。
在优生态方面,闵行区除了“海聚英才”创业城,还先后建成大零号湾国际科学家社区、华漕国际人才社区、七宝文化人才社区等一批高品质人才社区样板,打造人才工作、生活、社交一体化宜居宜业空间。
为优化产城融合生态,闵行编制了专项规划,推动“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布局。“我们建成一批高品质人才公寓,为人才‘拎包入住’提供便利;积极引进优质的办学资源,妥善解决人才子女入学问题。”闵行区科委主任吴昌飞说。他介绍,当前,科创水岸、文化艺术中心、国际会议中心等一批公共空间相继建成,瑞金医院闵行院区也在加快建设,一个宜居宜业的国际化科创湾区正在加速崛起。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才被吸引集聚,闵行区的产业高质量发展必将再创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