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报记者 韩荣 通讯员 王雪雯
近期,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引发的婴幼儿呼吸道感染受到关注。作为婴幼儿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该病毒在秋冬季节易对低龄儿童健康产生影响。有家长曾在社交平台分享了孩子因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住进ICU的惊险经历。
系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体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导致婴幼儿季节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同时也会侵袭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刘晓君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该病毒为球形包膜RNA病毒,隶属肺病毒科正肺病毒属。该病毒约70年前被发现后,即被确定为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最常见病原体之一。
在临床上,感染该病毒的婴幼儿通常会出现咳嗽、气促、发热等症状,病情严重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呼吸衰竭等危及生命的情况。刘晓君告诉记者,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典型症状分“轻”“重”两类。一般而言,轻症多表现为上呼吸道症状,与普通感冒类似,具体为鼻塞、流涕、轻微咳嗽,偶尔伴有咽痛;重症则多发于下呼吸道,核心信号是呼吸异常,譬如呼吸急促、呼吸费力及喘息明显等。
“婴幼儿每分钟呼吸超50次、成人超30次;出现鼻翼扇动、锁骨上或肋骨间凹陷,表现为喘气费力;婴幼儿喉咙发出喉鸣或哨笛音,吃奶时呛咳或拒奶等,都是重症信号。”刘晓君说。
婴幼儿、老人为高危人群
“呼吸道合胞病毒可通过呼吸道飞沫、气溶胶及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潜伏期为2—8天。”山西白求恩医院预防保健科主任高芳介绍,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传染源为感染者,包括有症状感染者和无症状感染者。在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时与之近距离接触,或与感染者拥抱,共用餐饮具、玩具等密切生活接触,都可能被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新生儿科主任魏兵介绍,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传染性与流感病毒相近,其流行特征受地理位置和气候影响。我国南北方流行特征存在差异:北方主要以冬、春季流行为主,流行期为10月—次年3月,高峰期集中在11月—12月;南方地区则是冬季或潮湿雨季为感染高峰期。
9月25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结果显示,在哨点医院门急诊流感样病例的呼吸道样本检测中,阳性率居前三位的病原体依次为鼻病毒、普通冠状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而在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的呼吸道样本检测中,阳性率前三位的病原体则为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普通冠状病毒。
刘晓君说,尽管呼吸道合胞病毒传染性强且发病率高,但多数人感染后症状较轻,1—2周可自愈,且无后遗症。
值得注意的是,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抵抗力较弱,因此更容易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高芳介绍,针对呼吸道合胞病毒引发的下呼吸道感染疾病,6月龄内婴儿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病例,占5岁以下儿童感染病例的20%。
高芳提示,除了婴幼儿,老年人也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尤其是65岁以上的老人。
“年龄增长带来的‘免疫衰老’现象,会使老年人免疫系统对病毒的反应能力下降。同时,若老年人同时患有慢性疾病,病情则会雪上加霜。”高芳坦言,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老年人,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后更容易出现肺炎、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做好主动防护是关键
那么,目前市面上是否有针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特效药?魏兵介绍,对已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患者来说,目前尚无针对该病毒感染的特效药物,因此避免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主要依靠主动防护。她说,目前,广谱抗病毒药物(如α干扰素)可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抑制病毒RNA与蛋白质的合成,被广泛应用于儿童抗病毒治疗。针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α干扰素可采用喷雾或雾化吸入方式给药;此外,一些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成药也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在采访中,魏兵告诉记者,呼吸道合胞病毒传染性较强,人有可能被反复感染。有的孩子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后,还可能交叉感染其他病毒。进入秋季,流感病毒、鼻病毒、腺病毒等引发的呼吸道疾病也都将进入高发期。因此,包括婴幼儿在内的高危人群要做好主动防护。
一方面,魏兵建议婴幼儿应避免暴露于烟草烟雾及其他有害烟雾环境中;在病毒流行季节,需增加环境通风频率,避免前往人多拥挤、空气流通不畅的公共场所,必要时佩戴口罩。同时家长应勤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定期对环境进行消毒,物体表面可选用浓度为0.1%的次氯酸钠或浓度为70%—90%的酒精进行消毒。
另一方面,若不小心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应居家休息;出现重症症状需及时就医。“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者而言,鼻腔冲洗能够降低上呼吸道病毒载量,减少病毒经飞沫或气溶胶向空气中的释放量,进而降低传播风险。同时,感染者应遵循呼吸道卫生和咳嗽礼仪,不与他人共用个人物品。”魏兵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