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报记者 杨仑
10月的长春寒风瑟瑟。在吉林大学地质宫5楼507室,一盏亮着的台灯带给人们一丝暖意。泛黄的办公桌上,散落着几张手稿和一杯已凉的清茶,仿佛时间凝固在这里,凝固在“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黄大年奋笔疾书的一刻。
办公室隔壁,一座并不起眼的小屋茶香依然。故事始于2009年,海外归来的黄大年将杂物间改造成了现在的“茶思屋”,屋里没有教授、学生之分,也无职务高低之别,只有免费的茶咖与平等的对话,以及天马行空的畅谈与学术思想碰撞。推开茶思屋的大门,三三两两的沙发、贴满资料的白板、散落各处的书籍,实在是一间普通的屋子。然而,许多硬核成果诞生于此,许多灵感发源于此。
“黄老师去世后,茶思屋一直开放至今,他的学术思想也延续至今。”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黄大年纪念馆副馆长于平说。就在不久前,一位国际知名的地球物理专家到访吉林大学,在这里与教师、学生们畅聊学术前沿问题。这种模式已成为一种惯例,拓展着学生们的视角。
在碰撞中寻求突破,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交流,这是黄大年生前对学术研究一以贯之的态度。学科壁垒在开放、平等的讨论氛围中悄然瓦解,茶思屋也就此脱离了物理空间的束缚,成为学子们的精神坐标。
巡天、探地、潜海……这是地球物理学辽阔而高深的领域,也是黄大年曾经坚守的战场。回国以后,黄大年就和同事们投身重大科研问题中,攻克了一项又一项重量级难题。
在这里,“地壳一号”万米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样机横空出世,让中国成了世界上第三个能钻透万米地层的国家;在这里,无缆自定位地震勘探系统的关键技术被攻克,给国家找油找气装上了“千里眼”;还有航空重力梯度仪、固定翼无人机航磁探测系统……
回国7年里,黄大年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出差。为了不浪费宝贵的白天,他总是订午夜航班,去世前还挂怀着科研工作。这是科学家精神的最佳诠释,始终激励着后来的学子。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大三学生李鑫磊就是其中之一。读高中时,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了解了黄大年的故事,“我被深深地吸引,不停上网查找黄老师的事迹,了解得越多就越崇拜他”。于是,他填报了吉林大学的志愿,如愿来到了吉林大学。
黄大年故去7年了。他曾经付出无数心血的领域,如今成为青年科学家接续奋斗的天地。科研工作的基础在于人才。“黄老师一直强调,人才需要有创新型思维,有学科交叉的意识,而我们始终把这种精神作为培育人才的重中之重。”于平说。
7年来,地质宫的灯光与茶香从未间断。如今,近300平方米的鼎新图书馆茶思屋已经正式投入使用,作为开放、自由的师生交流空间。
如果说,地质宫的茶思屋承载着“破封锁、攀高峰”的攻坚记忆,那么鼎新图书馆的茶思屋则传承着“育新人、传薪火”的时代使命。在这里,青年教师们交流教学科研心得、推动科学家精神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这里,青年学子们跨越学科壁垒,交流学习。未来,茶思屋还将在吉林大学多个校区逐渐落地,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青年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