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回应丨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如何破局?

2025-10-24 17:25:08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以下简称《十条措施》),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突出问题和阶段性特点,以“小切口”为突破,通过有效缓解学生考试升学焦虑、全面落实“体育每天2小时”、保障学生充足睡眠时间等举措,来全面提升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第一问: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十条措施》的开篇,就是要缓解学业焦虑。

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学校党委书记刘希娅表示,《十条措施》的突出亮点,在于它从科学规律和治理创新的角度,精准找到了长期以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深层次问题,“考试升学焦虑”正是困扰学生心理、破坏教育生态的关键症结。《十条措施》从作业负担、考试管理、校外培训、招生制度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包括“强化作业管理”“规范考试管理”“深化校外培训治理”“推进中考改革”等。“通过抓住主要矛盾解决问题,既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负担,更是从机制上推动教育生态的改。”刘希娅说。

第二问:为什么强调睡眠、运动和用网?

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董奇表示,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十条措施》创新性地将体育锻炼、睡眠管理、科学用网等纳入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重点聚焦促进学生健康行为养成,切实抓住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关键环节。

《十条措施》通过明确规定每天不少于2小时的体育活动,开展“能出汗”的体育课、全员体育竞赛,延长课间活动,帮助学生在运动中释放压力、锤炼意志;通过规范学校作息时间、指导家庭科学安排、纳入健康监测等多项措施,保障学生充足休息;通过规范终端使用、严格课堂电子产品管理、倡导“息屏行动”、净化网络空间等途径,倡导健康用网,助力学生建立数字时代的自我调节机制。“这些措施紧扣生活实际,从改变锻炼、睡眠、用网等日常习惯入手,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持续而坚实的生活支撑。”董奇说。

第三问:家长和社会能做些什么?

江苏省教育厅“润心”专班副主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教研员夏春娣坦言,单一依靠学校无法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复杂问题,必须构建“家校社医”四维协同的服务网络。

夏春娣表示,协同育人的重点在于“信息互通与责任共担”。学校负责日常教育与筛查,家庭承担监护与情感支持,社会提供资源与环境保障,医疗机构负责专业诊断与治疗。各部门协同建立学生重大心理问题线上线下发现机制,推进转介就医和愈后复学机制建设,建立“无缝衔接”的协同模式,使心理健康服务从“被动等待”转向“主动延伸”,形成“问题共商、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的育人合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要形成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专业机构保障的立体化防护网络,共同营造全社会关心、理解、支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刘希娅说。

责任编辑:李梦一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