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祝华 通讯员 刘俊乐
10月25日,记者从海南大学获悉,该校教授刘铜课题组通过高通量测序,鉴定到木霉—番茄互作过程中的关键微小核糖核酸1。团队进一步利用过表达、短串联靶标技术等手段,最终阐明生防木霉在定植前期精准调控植物免疫的新机制。日前,相关成果已在国际期刊《植物生理》上发表。
木霉菌是国际上应用广泛的生防真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对于木霉菌早期定植植物根部时,如何通过与植物互作精准调控植物免疫的具体分子机制,目前仍有待深入研究。
为厘清这一科学问题,刘铜团队采用棘孢木霉灌根处理番茄后发现,番茄的抗病性会短暂下降,随后被诱导增强。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团队筛选到1个在该过程中特异性表达的微小核糖核酸1。此后,团队借助过表达及短串联靶标技术,构建出该微小核糖核酸的过表达菌株与沉默菌株,证实该微小核糖核酸不仅在木霉—番茄互作过程中特异性表达,且与木霉定植进程高度相关。同时,团队利用快速扩增cDNA末端技术(RACE),进一步鉴定到微小核糖核酸1的关键靶基因——几丁质酶4基因;该基因编码的内切几丁质酶,可降解木霉细胞壁中的几丁质,进而抑制木霉孢子的萌发与生长。
研究结果显示,木霉的微小核糖核酸1在互作早期,会通过外泌囊泡进入番茄根部,抑制宿主免疫基因几丁质酶4的表达,从而削弱番茄免疫,为木霉在宿主根部定植创造条件。研究同时明确,几丁质酶4作为植物免疫相关基因,其编码的酶可通过降解木霉细胞壁,反向抑制木霉生长;而在定植后期,木霉会通过分泌效应蛋白,激活番茄的免疫基因表达,形成“先定殖、后促免疫”的动态调控模式。
刘铜表示,该研究完整解析了木霉调控番茄免疫的全过程,创造性揭示了木霉调控植物免疫的新型分子机制。这一成果不仅深化了学界对生防菌早期逃避宿主免疫机制的理解,更为真菌微小核糖核酸在农业绿色防控、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与理论基础。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