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迎霞
“这是我们全部靠天然降雨补播的草场,已经形成了一个稳定群落,明年打算进行适度放牧试验!”10月20日,站在齐膝深的草场,宁夏农林科学院林业与草地生态研究所所长王占军脸上绽开笑容。
谁能想到,这片郁郁葱葱的土地,此前还是寸草不生的荒滩。去年,王占军团队针对这片退化草原开展补播改良试验,精选当地抗旱优良乡土牧草进行组合播种。
这场荒滩戴上“绿围脖”的蜕变,不仅是一次生态修复的成功尝试,更拉开了探索草原可持续发展的序幕。
天然降雨滋养出草场
草原资源不仅是草原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在维持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饲草、碳固存、养分循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功能。
在宁夏,草原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总面积达3046万亩,占全区总面积的30.57%。然而,部分区域因气候干旱、过度利用等因素,逐渐沦为退化荒滩,生态与生产功能双双受损。
如何让这些荒滩重焕生机,成为宁夏农林科学院长期攻关的课题。
科研人员深知,要破解退化草原修复难题,必须从本土寻找答案。项目组成员季波告诉记者:“我们从2011年起就从选择什么样的草种入手,后来又探索如何利用天然有效降雨来达到生态补播改良效果。”

宁夏农林科学院林业与草地生态研究所与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盐池综合试验站组建团队,在盐池建立科研试验示范基地,先后引进抗旱牧草品种60个。经过多年调研筛选,团队锁定了蒙古冰草、沙打旺、牛枝子等7种抗旱优良乡土牧草——这些品种耐干旱、抗贫瘠,是生态修复的天然“候选者”。
2024年7月下旬,他们在盐池县大水坑镇向阳村选中一片典型退化荒滩,围绕荒漠草原生态修复草品种短缺、生态修复技术滞后等问题,正式启动补播改良试验。
“在这个区域,生态修复只有一次机会,那就是每年7月下旬到8月上旬那场超过20毫米的降雨。时间提前,苗子会干死;时间延后,苗子没法越冬。”王占军说。
团队成员按照7:1.5:1.5的比例将蒙古冰草、沙打旺、牛枝子三种乡土牧草组合播种。从播种时的小心翼翼,到出苗期的密切监测,他们顶着烈日、踏着沙砾,日夜牵挂着这片草场的长势,期待乡土牧草能给大家带来惊喜。
科学搭配让牧草增效
“原本只是抱着试验的心态,没想到效果会这么好!”站在这片草场上,王占军的喜悦溢于言表。
经过一年的生长,昔日荒滩已彻底换了模样——蒙古冰草茎秆挺拔,叶片翠绿,高度恰好齐膝;沙打旺藤蔓缠绕,紫色小花点缀其间;牛枝子枝叶繁茂,与其他牧草交织成一片浓密的绿毯。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教授常生华感慨道:“在年降水量仅300毫米的干旱区,特别是典型草原与荒漠草原过渡带上,能通过补播使禾本科和豆科牧草成功生长,很不容易。”

这场“荒滩变草场”的蜕变,并非偶然。常生华解释,蒙古冰草、牛枝子和沙打旺的适配性是关键,科学组合则发挥了“1+1>2”的效果——不同牧草的根系深浅、生长周期互补,既能充分利用土壤养分和天然降雨,又能形成稳定的植被群落,为草场生态修复筑牢了根基。
据团队监测数据显示,这片试验草场的植被覆盖率从补播前的不足30%,跃升至如今的近70%,土壤保水能力显著提升,原本裸露的沙砾地被牧草牢牢固定。
科研人员还揭示了退化草原植被恢复驱动机理,筛选出适宜宁夏退化草原改良的乡土牧草品种,建立起退化草原综合改良技术体系和模式,为草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和示范引领。
草场焕发生机,团队并未停下脚步。在他们看来,生态修复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生态保护与生产利用的双赢。今年草场的良好长势让团队坚定了进一步探索的信心——明年,他们将在这里启动控制放牧试验,探寻草原可持续发展的“平衡术”。
“我们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通过科技与机制创新,持续推动荒漠草原生态保护修复高质量发展。”王占军说。
(科技日报记者 王迎霞 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