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晓波
近日,第三届“苏颂杯”未来产业技术创新赛在福建厦门掀起创新浪潮。此次大赛不仅吸引全球21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个科创项目同台竞技,还以1800万余元奖金池驱动多数获奖项目在当地落地,成为厦门以赛为媒、激发城市创新活力的生动实践。
当前,以“办赛引才”“以赛促创”为标志的创新竞赛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折射出城市对创新要素的迫切需求。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今天,赛事已成为促成“科技—产业—金融”深度融合、驱动创新成果高效转化的重要抓手之一。
办赛虽热,但“重数量轻质量”“重签约轻落地”的粗放模式仍普遍存在:不少赛事盲目追求规模和声势,缺乏与本地产业的深度契合,内容高度雷同,难以形成差异化优势;赛后缺乏跟进机制,许多优质项目因后续支持不足而逐渐沉寂,创新资源难以真正落地,制约赛事效益的充分释放。
通过将赛事资源与城市产业培育有机衔接、提供专项政策资金支持以及建立项目遴选、孵化、产业化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厦门以赛事为纽带,已累计延揽数千名高层次人才,获奖项目落地率达75%。“苏颂杯”的成功,在于其超越了赛事本身的竞技属性,着眼于长远效益。
以政府为主导的创新赛事,目的是凝聚创新资源,激发社会活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第一动力”。这是一场关乎战略眼光、系统生态和持久耐心的考验,要求办赛者超越短期的“赛事流量”,深耕长期的“创新生态”,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让优秀项目“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
赛事落幕后,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它考验办赛者能否将赛事的聚光灯效应,转化为滋养创新土壤的持久阳光。赛事价值最终体现在创新项目的“落地生根”,这需要构建全周期跟踪服务机制,推动资源从“赛场”向“市场”高效流转。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当每一场赛事不再仅是竞技的舞台,而成为产业培育的苗圃、城市发展的引擎,才能让更多人才近悦远来,让创新活力充分涌流,赛事流量才能真正转化为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持续增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