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政 吕粤华 温智芝 科技日报记者 刘昊
10月28日,广西贺州市八步区铺门镇的供港蔬菜基地里,一片绿意盎然。滋润这些娇嫩红薯苗的,并非寻常清水,而是通过一条条特殊管道输送而来的“营养餐”——经过无害化处理的有机粪肥。曾经让人掩鼻的养殖粪污,如今在这里成了种植户争相使用的“香饽饽”。

“以前总觉得猪粪鸡粪又脏又臭,哪敢往田里用?”正在田间忙碌的农户陈世深笑着说起了最初的顾虑。为了打消大家的疑虑,铺门镇的干部们没少花心思。夜晚的“板凳会”、田埂上的讲解、张贴的成功案例……一次次沟通,终于让大伙儿明白了其中的奥秘:原来,粪污经过科技手段“洗洗澡”“变变身”,就能成为无味无害、富含养分的有机肥料。
思想通了,路子更要通。铺门镇巧妙布局,搭建起“养殖+种植”的供需桥梁,让养殖场的“废物”精准对接种植户的需求。更厉害的是,他们投入建起了覆盖全镇的畜禽养殖粪污管网系统,仿佛给农田铺设了“专属营养管道”,直接从养殖场出口“取货”,经过集中处理后,就近输送到田头,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
“这下可是省大了!”南华村的种植大户魏香安看着自家580多亩长势喜人的晚稻,算了一笔账:“用上这粪肥,一亩地成本能省下80来块,稻子还长得更壮实!”这“省下”的成本和“上升”的肥力,正是铺门镇推动绿色种养循环结出的甜蜜果实。
好模式更需要严监管。在铺门镇,养殖场想乱排污可不行,必须按要求建好粪污处理设施,全镇53家规模养殖场已全部“装备升级”。同时,作为八步区绿色种养循环的试点,这里正探索建立一套从收集、处理到还田的全链条监管机制。
铺门镇农业服务中心科技特派员罗妃娟成了田间常客,指导农户“按需施肥”;第三方处理公司的司机和喷淋员都必须经过严格培训,持“档”上岗;环保和农业部门的监测更是覆盖了从养殖场到土壤水质的全过程,确保每一滴粪肥都用得安全、高效。
科技赋能,更为这场“绿色革命”装上了“火眼金睛”。“看,这就是我们的‘智能哨兵’。”铺门镇农业服务中心干部罗良安指着手机监控屏幕介绍。100个AI摄像头遍布各养殖场和关键路段,能实时智能识别粪污外溢或偷排行为,一旦发现异常,响应时间从过去的天级缩短到小时级,真正实现了“早发现、早处理、早根治”。
目光向前,铺门镇的绿色蓝图还在拓展。积极引进的粪污资源化利用大项目正在稳步推进,未来,更先进的菌种发酵等技术将在这里落地生根,推动畜禽养殖业向着更高效、更环保的方向转型升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