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这笔钱来得及时,支撑起了这片豆田的丰收。”10月22日,站在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高油酸大豆种植基地里,山东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舜丰生物”)首席科学家、研发副总牛小牧看着这批刚刚收获的豆荚,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关键时刻,这笔投资推动着我们的高油酸大豆种植面积扩大到万亩级,矮杆玉米也在黄淮海地区进入规模化示范种植阶段。”
牛小牧提到的这笔钱来自济南市“拨改投”股权投资。据介绍,这是济南市首个落地的财政科技资金股权投资项目。为呵护项目成长,该市科技财政资金变“一次性补助”为“长期性投资”。同时,该市通过收益让渡条款鼓励该项目团队深耕主业,扎根济南。
让财政资金从“输血”变成“造血”
“过去,财政科技资金多以‘拨款’形式支持企业,钱花出去了,后续效益跟踪难、资金循环利用难,有时还会出现‘撒胡椒面’的情况。”在济南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黄波看来,如何让财政资金更好地撬动科技创新,推动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是科技系统的必答题,更是改革的大方向。
6月底,济南市科技局联合市财政局印发《关于推进科技领域财政资金股权投资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试行)》,同步出台4项配套实施细则,构建起“1+4”科技股权投资政策体系,首次明确“先投后股”“拨改投”“股权直投”三大支持模式,将财政资金从“一次性补助”转变为“长期性投资”。
在解读该《方案》时黄波表示,其核心在于“精准滴灌”:聚焦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布局三大需求,明确资金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倾斜。
在解决“钱投给谁”这一重点问题之后,“怎么投”就变得尤其重要。投资方式多样成了济南方案的重点。
济南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彭文博向记者举例:我们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先投后股”,即先以投资形式支持企业开展中试、产业化,待项目成熟后,股权转让实现资金退出;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项目实施“拨改投”,即将原来的财政拨款转为股权投资;对区县特色产业和“三高一新”(高投资、高研发投入、高产出、新引进)项目开展“股权直投”,撬动社会资本向创新前端聚集。
据了解,济南财政资金以股权形式投入后,将与企业共担风险、共享收益,退出后的资金可循环用于新的科技项目,形成“投入—产出—再投入”的良性循环。
让科技成果奔向“产业链”
国庆节之后,济南室外温度骤降,但位于济南西部的舜丰基因编辑产业化基地内,“神奇”场景正在上演:新鲜的西红柿展示着水灵,黑黝黝的茄子铆足了劲儿“长个”,红色的辣椒隐藏在浓密的绿叶下……这些看似普通的蔬菜都经过了基因编辑。其“优秀”之处在于它们或产量高,或抗病毒,或口感佳,“精准”地破解了现实蔬菜的痛点。
作为国内基因编辑领域的佼佼者,舜丰生物已拿到由农业农村部颁发的3张农业基因编辑安全证书,并推广种植高油酸大豆1.15万亩,实现了该技术在田间地头的广泛应用。该公司已利用“基因剪刀”创制出30余种基因编辑产品,涵盖玉米、水稻、大豆等10余种主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重点产品包括高油酸、无腥味大豆,抗除草剂、高产水稻以及高支链、矮杆玉米等。
“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我们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舜丰生物总经理徐群表示:“有了这笔投资,我们计划再投入两千万元用于矮杆玉米的示范种植,争取明年在黄淮海地区推广10万亩。”
据济南市科技局资源配置与管理处副处长吴琳透露,在上述项目的示范带动下,该市另外两个“拨改投”项目按下了“加速键”,“先投后股”“股权直投”项目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
改革最好的效果是“四两拨千斤”,用钱撬动钱,最终实现科创效率的提升和产业发展的提速。从舜丰生物的万亩种植基地到山东区块链研究院的高能技术平台,济南财政科技资金股权投资改革正释放出强劲动能。
借助投资,舜丰生物的高油酸大豆种植面积超过了1万亩,预计可实现1.2亿元产值。该公司的矮杆玉米也在加速推广,从山东扩展到安徽、河北等省份。
“试点实施3个月来,改革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黄波表示,下一步将逐步扩大股权投资改革范围,形成“财政拨款保运行、股权投资促产业”的支持模式,带动创新资源向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主体培育聚集,助力打造“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循环使用、风险可控”的科技金融生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