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路 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赛默飞的靶向蛋白组检测试剂盒,可一次性精准检测41种如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神经退行性标志物,且每次检测仅需1微升血液或脑脊液;和黄医药自主研发的呋喹替尼是美国超过十年以来首个且唯一获批用于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新靶向疗法……10月29日,由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主办的2025上海国际生物技术与医药研讨会在沪开幕,记者在现场看到诸多来自国内外的创新药械产品。

当前全球生物经济加速重构,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如何冲刺全球赛道?围绕“聚焦生物医药前沿技术,共建全球创新合作生态”这一主题,现场来自全球的百余位中外顶尖科学家、产业领袖与政策专家给出了答案。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药物所研究员陈凯先指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链正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关键底层技术还落后于国外。在此情形下,需要通盘考虑,一手要找准差距补‘短板’,一手要巩固优势铸‘长板’,厚植高层次人才施展才华和抱负的土壤,推动自主创新,支持原创成果。驶向国际星辰大海之路任重道远,仍然需要大家携手同心,砥砺前行。”
围绕“抗肿瘤小分子药物研发”,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马大为表示:“药物的靶点其实是有限的,目前发现了700多个,那么多企业针对几个热门靶点在努力研发新药,导致我们现在做创新药也内卷。”针对行业痛点,他指出,当前靶向药物研发需突破靶点限制,探索多靶点协同等新模式。中药现代化的两条途径有启发作用,“神农尝百草”这一中药发现模式至今仍有科学价值。
聚焦于“人工智能助力提升药物临床研发效率”,美国塔夫茨大学医学院教授、药物开发研究中心前主任肯尼斯·凯廷强调,目前新药研发面临周期长、成本高及临床成功率低等多重挑战,人工智能是系统性提升研发效率、优化临床试验设计与运营的关键工具,呼吁行业积极拥抱AI技术以应对日益严峻的研发瓶颈。
进入中国40多年,赛默飞积极赋能中国药企从“仿创结合”向“源头创新”转型,加速本土创新药惠及全球患者。现场,赛默飞展示了多款Gibco培养基以及试剂、STP超低温冰箱及多型色谱仪、离心机等本土化产品,以及今年发布的重磅质谱产品。
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区总裁方明杰表示:“全球范围内,仅有不到0.2%的化合物能进入一期临床试验,而最终成功获批的不足10%。赛默飞的核心使命,就是打造‘从实验室到患者’的全链条能力,构建从药物发现,工艺开发、临床试验、监管合规服务到商业大规模生产的全链条能力,依托全球供应链优势与深刻行业洞见,加速创新疗法的全球转化,助力中国创新疗法惠及全球患者。”
“十四五”以来,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从2021年的7617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9847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8.94%;原始创新持续涌现,2021年以来累计获批国产1类创新药30个,第三类创新医疗器械45个;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截至9月,上海企业对外授权许可交易39起,占全国三分之一,交易金额超250亿美元,同比上升33%。
上海市科委主任骆大进表示:“未来,上海将进一步完善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更大力度推进开放合作,携手全球合作伙伴,共同开创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的美好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