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 强 通讯员 杨正中 何格格 吴森俊
暮色渐浓,空军工程大学三原校区的训练场上,口号声与脚步声此起彼伏。近期,一群新学员踏入军校大门。
开训后的一次班务会上,学员队干部何余问道:“大家为什么选择报考空军工程大学?对未来的自己有哪些期待?”话音落下,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新学员们便打开了话匣子,纷纷讲述自己投身军营的心路历程。
记者注意到,这批新学员对科技强军有着深刻的理解,从协同指挥到电磁频谱,从航空动力学到雷达探测,他们选择的每一个专业方向,都精准对标未来战争的需求。
树立胜战目标
训练场上,新学员杨斌的汗水早已浸透训练服。这名空降兵部队老兵,对自己的要求格外严苛。“现代空降作战是体系支撑下的战略性突击力量。未来,空降兵出动时,不仅有传统的伞降突击,更有无人机群在前方进行态势感知和电磁压制,智能算法也能为我们规划最优渗透路径和火力配系。我希望自己能成为构建这个‘智能空降’体系的一员。”
来自安徽省潜山野寨中学的桂佳乐告诉记者:“入学前,我了解到学校在综合电子战系统、雷达对抗与反对抗方面有深厚的学术底蕴。我的目标,就是参与到新型机载电子战吊舱或地面分布式干扰系统的研发与运用中,为战友开辟安全的电磁通道。”
听了新学员的发言后,该校某新训大队政治委员黄朝民深有感触,“近年来,我们将铸魂育人同科技强军深度融合,引导学员在感悟英雄精神、筑牢信仰根基的同时,主动对接未来战场需求,把对强军事业的情感认同转化为掌握关键技术的过硬本领。”
继承先辈志向
新学员王豫晋的行李箱里,珍藏着父亲的一枚三等功奖章。他的父亲是海军舰载直升机飞行员,扎根战位二十多年。
“曾经,我觉得军校纪律严、不自由。”王豫晋回忆道,思想的转折发生在他与父亲参观海军博物馆的那天。父亲在给他讲解了护航时对抗海盗快艇的经历后,将自己的军功章交到他手中,并对他说:“我不强迫你考军校,但是有些责任总得有人扛。”这句话,重重地敲在他的心上。
“父亲驾驭的是战机,但我更想探究让战机翱翔的核心——发动机。”王豫晋说,于是他选择了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我想研究航空发动机的燃烧稳定性、新型热障涂层技术,希望让未来的战机能拥有更强劲、更可靠、更省油的‘中国心’。”
新学员王宏源的床头上贴着一张老照片——他穿着粗布军装的曾祖父,一名抗战英雄。“曾祖父用血肉之躯守护山河,而我们这一代军人的使命,是用科学技术铸就坚不可摧的盾牌。”王宏源说,“现代防空,预警是第一道生命线。我希望在校期间能参与到分布式雷达组网探测的课题研究中。”
擘画科技利刃
“我的梦想,是让无人机从‘侦察尖兵’成长为‘智能作战伙伴’。”新学员张思瞳描绘着他的愿景,“未来,我们释放的不是一架无人机,而是一个具备协同探测、分布式打击、电子对抗能力的‘蜂群’。我希望能亲手设计、托举并指挥这样的智能集群。”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新学员欧清晨的柜子里,有一本自制的装备画册,里面不仅贴满了各种战机的照片,还密密麻麻写着技术参数和他自己的分析笔记。欧清晨说:“我希望能参与智能无人哨所、边境巡逻机器人的研发,构建一个‘人机协同’的立体边防监控体系。”
空军工程大学相关负责人说:“我们正着力构建与新型作战力量建设相匹配的学科专业体系。通过加强与顶尖科研院所、军工企业的深度合作,推进战教耦合,让学员在校期间就能进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接触最前沿的科研项目,确保他们毕业即能胜任岗位。”
“我相信,这群新学员在军校这片沃土上,必将成为懂作战、精科技、善管理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该校新训指挥部指挥长张照雷说。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