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实战”锻造海上执法尖兵

2025-10-31 14:40:50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张强 通讯员 董锰 师家琪

近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海警学院(以下简称“武警海警学院”)学术交流中心内,中国科学院院士于登云的讲座刚刚结束,全场便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随后,于登云就师生关心的问题进行回答。他说:“航天的星基定位、远距离通信技术已在海事领域广泛应用,你们守护的深蓝与我们探索的深空,也有着共通的技术逻辑和质量标准。”

连日来,武警海警学院通过名家讲座、装备实操、资源推送等系列活动,推动前沿知识走进课堂、融入实训,不仅点燃了学员的科学热情,还促进教员探索“科普+实战”教学新模式,为锻造现代化海警执法力量注入科技动能。

“极地海域的浮冰会破坏执法船雷达信号,嫦娥探测器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的通信技术,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于登云院士的讲座结束后,学员找到教员请教。教员当即回应,探测器采用的“抗干扰跳频通信”技术,可通过调整信号频率避开干扰,只要针对海水环境优化天线设计,完全能应用到极地执法船通信系统中。学员们认真记录了教员的回复。随后,教员还带着几名学员成立小组,专门研究该通信技术的适配方案。

科普的魅力不仅在于“听”,更在于“触”。学术交流中心内,该院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联合举办的无人装备进军营活动气氛热烈。

“这是多旋翼侦察无人机,续航达4小时,其搭载的高清摄像头可实现5公里精准监控。”宁波创新研究院专家手持遥控器演示,无人机随即升空,屏幕上实时传回清晰画面。

装备实操活动环节,学员何东东戴上AI智能眼镜,双手握住操作杆控制无人水面艇。“注意左侧水流干扰,微调方向舵!”耳机里传来提示,他凝神聚力,屏幕上的无人艇行驶逐渐平稳。最终,他成功完成模拟搜救任务。

“这种远程操控技术如果用到海上执法,能大幅降低执法工作风险。”摘下眼镜的何东东难掩兴奋之情。

在人机协同演练环节,教员负责制定执法预案,学员操作无人机、无人车执行任务,当无人机发现“可疑船只”后,可以将坐标实时传输给无人车,由无人车搭载的机械臂精准抓取“违禁物品”。演练结束后,教员组织学员复盘:“这次无人机的图像传输延迟了4秒,要是在真实执法中,可能会错过最佳处置时机,我们得研究如何优化信号传输链路。”

“这样的‘实战化科普’,让无人技术不再是‘教材里的概念’,而是能直接服务海警执法的‘利器’。”该教员说。

近期,武警海警学院举办了科普讲解大赛。来自教学系部和学员大队的14名选手同台竞技,讲解机器视觉、激光武器、穿越机等军事领域前沿装备知识,用通俗的语言对海警执法装备进行科普。

“这场讲解大赛充分展示了高科技装备在现代战争及海警维权执法领域的应用场景。通过比赛,学员们对科技与海警执法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科普讲解大赛负责人说。

科普工作取得的成果,正在反哺教学。学员们在实训中尝试用航天“冗余设计”优化装备维护流程,教员们在课堂上引入无人技术的最新执法案例,校园里随处可见讨论科技应用的场景。

“我们希望让‘科技护海’的种子在每一名师生心中生根发芽,让科技成为教员教学的新工具、学员成长的新动力。”相关负责人表示。


责任编辑:苏菁菁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