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科技创新,提升反恐处突能力

2025-10-31 14:40:51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强军论坛】

孙 泉 黄佐邦

当今社会,安全威胁复杂多变,反恐处突、维稳维权、抢险救援等任务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武警部队作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必须“紧盯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才能有效应对全域多维安全威胁,在新时代使命任务中赢得主动、掌握胜势。

 缩小训练与实战差距

武警部队遂行任务点多、面广、突发性强,对响应速度和处置精度都提出了极高要求。当前,科技成为缩小任务部队训练和实战差距的关键支撑。

应构建沉浸式智能演训体系。深度融合VR/AR、智能传感、3D仿真等前沿技术,模拟狭小空间救援、城市反恐、复杂人群管控等典型任务场景。通过沉浸式体验与多视角复盘,任务官兵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反复试错、锤炼能力、迭代战法,磨砺技能与心理素质。

应强化数据驱动精准施训。广泛应用智能单兵装备、穿戴式传感器,实时采集并分析战术动作、生理指标、装备效能等关键数据。依托大数据平台,建立精细化训练电子档案,深度挖掘能力生成规律,精准识别短板弱项,实现训练内容、强度和难度的个性化、科学化调控,提升训练质效。

应深化对抗性实战检验。以科技手段提升红蓝对抗的复杂性与真实性,在模拟实战的高压环境下,检验新装备适用性、新战法有效性和人装结合紧密度。坚持“像打仗一样训练”,着力锻造任务官兵“快一秒、多一分胜算”的战场意识和决胜能力,确保训练成果对接实战需求。

  实现全域作战力量融合

当前,现代安全威胁呈现跨域联动、多点并发特征,武警部队亟待锻造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行动能力。因此,应以科技助力,打破地域、要素与平台之间的壁垒,实现全域作战力量高效融合。

应打造智能融合指挥中枢。构建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一体化指挥平台,深度整合“天网”监控、无人机群、移动终端、单兵信息系统等多源异构数据资源。强化情报链、指挥链、行动链、保障链的实时贯通与闭环运行,实现“情报—指挥—行动—控制—评估”全流程高效协同,支撑指挥员精准感知战场态势、快速进行决策响应。

应推动作战模块深度融合。打破地域、要素、平台限制,依托智能平台和数据链,实现突击、侦察、排爆、狙击、医疗、保障等力量的编组与聚合。在任务中,利用无人机实时建模引导突入、后方力量按需调度,形成能力互补、效能倍增的联合处置合力。深化“虚实结合”演训模式,在近似实战环境中锤炼体系协同能力。

应创新协同机制与标准规范。着眼联合行动需求,制定精细化协同规则与操作规范,明确各作战单元在情报共享、行动协同、资源调配、保障衔接等环节的职责任务。着力破解“各自为战”问题,确保各股力量在智能中枢的牵引下,形成“形散神聚”的有机整体,提升应对多点并发、跨域联动威胁的效能。

  驱动战法革新与能力跃升

科技创新是反恐处突能力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必须将创新创造深度融入战法革新、装备运用和人装结合全过程,实现反恐处突能力的代际跃升。

应深化“技战一体”研究论证。深入研究智能装备,如多功能无人机、穿墙雷达、机器人等的技术机理与作战潜能,通过模拟仿真与实战化演练,验证其在复杂场景下的适应性与战法匹配度。推动战法创新由“经验总结型”向“数据优化型”“技术驱动型”转变,同步制定配套战术规范和训练标准。

应构建“人装智合”发展闭环。在装备列装、使用、维护、升级全周期,同步采集操作数据、效能数据和故障数据。基于大数据分析,持续优化装备设计、人机交互界面、组训模式和维护策略,形成“技术迭代—战法创新—能力验证—反馈优化”的螺旋上升闭环,最大限度释放装备潜能。

应厚植部队创新文化土壤。各级指挥员要带头钻研智能指挥、数据链通信、网络安防等前沿知识,提升指挥决策水平。鼓励基层官兵立足战位,开展装备微创新、战法小革新,如单兵信息系统集成、机器人越障改进等,建立容错机制,激励官兵大胆探索,使“科技即战力”理念深入人心,让科技创新成为驱动战法革新与能力升级的源头活水。

任务转型催生科技变革,科技变革重塑胜战之道。武警部队唯有将科技创新深植于战训耦合、体系练兵的全过程,将智能感知、数据融合、敏捷响应、精确处置转化为核心能力,才能有效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作者单位:武警广西总队)


责任编辑:苏菁菁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