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神木:煤矸石“变身”人工土壤  矿区试验田喜获丰收

2025-10-31 14:27:40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通讯员 霍霄 科技日报记者 王禹涵

冬日的黄土高坡,寒意袭人,但在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大柳塔镇生油村的一片试验田里,却是一派丰收的热闹景象。工人们正忙碌地收割着颗粒饱满的油莎豆、玉米和高粱。孕育这些累累硕果的,并非天然沃土,而是由煤矿最主要的固体废弃物——煤矸石转化而成的人工土壤。昔日的“生态包袱”,如今成为长出累累硕果的沃土。

“今年6月才进行大规模种植,时间上确实晚了一些,但作物的长势和最终产量都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试验田技术人员刘祥宏介绍道。经过初步测算,这片特殊田地里的油莎豆湿重亩产接近1500斤,玉米青储亩产约3吨,高粱的地上生物量也能达到2吨左右。这标志着煤矸石土壤化利用技术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这份“生态硕果”的背后,是中煤科工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大柳塔镇生油村博士工作站近两年的不懈科研攻关。自2023年起,研发团队聚焦煤矸石这一矿区治理难题,通过构建不同煤矸石占比的土壤基质,进行了大量、反复的栽培试验。最终,团队成功优选出最适合陕北矿区地理气候条件、煤矸石占比高达60%的人工“土壤配方”,并配套研发了能够有效助力植物在改良土壤中健康生长的专用土壤改良剂。

“我们在这里开展煤矸石土壤化利用工作,一方面是将煤矸石制成可用于种植的人工土壤,另一方面则是将其进一步转化为肥料,为复垦地上的经济作物提供充足的养分。”试验田管理人员郭强表示,这项技术为巨量堆存的煤矸石找到了一条规模化、生态化、就地化的处置新出路,极大地缓解了矿区固废堆积带来的环境压力。同时,它还为矿区受损土地的复垦修复提供了极其宝贵且易得的表土资源,实现了“以废治害、变废为宝”的良性循环。

目前,煤矸石处置技术的推广计划已全面启动。刘祥宏表示,团队将在生油村及周边复垦地块率先推广应用此项技术,并持续致力于提升人工土壤的肥力,进一步扩大示范应用范围,逐步向陕北主要矿区进行辐射推广。

责任编辑:王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