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付丽丽
10月23日,上海中心气象台的预报大厅里,台风“风神”的影响余波刚散,一场针对性复盘正在紧锣密鼓展开。该台首席预报员漆梁波指着屏幕上的气压梯度图说:“这次‘风神’虽未直接登陆上海,但它与冷空气形成的强气压差,导致沿江沿海持续出现8级到9级阵风。接下来,我们要提升对这种‘间接影响’的预判精准度。”他面前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标注着10月20日至23日“风神”的风力演变数据。一场与“风神”的“隔空博弈”,只是这位风云“捕手”26年预报生涯的缩影,却是他常说的“百分百努力”的生动体现。
淬炼专业
高考那年,南京气象学院招生公告上一张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图片,吸引漆梁波填报了全国仅招10人的大气探测专业。“我想亲手摸一摸、用一用天气雷达。”他回忆道。这个朴素的念头,成了他气象人生的起点。
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读博时的一段经历,改变了漆梁波对专业学习的看法。彼时,他偶然看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数值天气预报的数学物理基础》手稿的复印件。“手稿上不仅有严谨的公式推导,而且有不同天气场景的实践验证思路。”漆梁波说,正是这份手稿,让他突然明白:专业学习不只要掌握广博的理论知识,更要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和真实需求结合起来。
2017年5月5日,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上空阴云如盖,成了横在首飞前的“拦路虎”。首飞要求云底高度不低于1200米,可当日清晨实测仅300米,预报大厅气氛瞬间凝固。
漆梁波没有慌乱,他第一时间找C919首飞技术总监深谈。当得知经验丰富的试飞员在云底高度900米的情况下也能安全起降时,一个新想法从他脑中冒出来。
“太阳升高后,底层空气受热升温,云滴会逐渐蒸发,云底必然上抬。”漆梁波说。随即,他立刻带领团队调取实时云图,结合物理规律反复测算推演,最终给出明确判断:14时至16时,云底高度能稳定在900米以上。
临近中午,天空依旧阴沉,时任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民用飞机试飞中心主任钱进的焦虑写在脸上,漆梁波却语气笃定:“再等等,午后必有转机。”
13时,云层果然开始变薄、升高,阳光穿透云层洒向跑道。C919抓住窗口期顺利起飞,并于15时19分稳稳降落。而16时刚过,云底高度骤降至500米,零星小雨随之飘落。这场预报,不仅保障了首飞成功,而且让漆梁波坚定了信念:“只有把理论扎根实践,将专业对接需求,才能在关键时候扛起责任。”
播撒星火
“当灾害性天气来临,我不允许自己不是专家。为了精准预报的那一刻,我们平时要付出百分百努力。”这是漆梁波常对年轻预报员说的话。他是这么要求自己的,也是这么要求台里年轻科研人员的。
漆梁波带教新人从不会“手把手喂饭”,而是引导他们自己探索。
当年轻的预报员赵渊明提出想做气象报告自动生成系统时,不少人觉得“年轻人好高骛远”,漆梁波却拍着他的肩膀说:“方向很好,你牵头做,我帮你把关。”当这个项目遇到问题时,漆梁波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带着赵渊明复盘历史数据,提醒他“要贴合预报员的实际工作习惯”。经过数次打磨,该系统预报水平与拥有5年至10年经验的预报员相当,大幅提升了日常预报的工作效率。
备战全国天气预报职业技能竞赛时,漆梁波陪着年轻选手准备“现场问答”环节,带他们复习每个知识点。这份较真让赵渊明在竞赛中脱颖而出,斩获个人全能三等奖。“我现在的专业思维和工作方法,全是被漆首席一点点‘磨’出来的。”赵渊明说。
“超过上一代首席,是我的责任。超过我,是你们的责任。”漆梁波这席话,道出的不仅是技术的传承,更是使命的托付。风云变幻,初心不改,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正于无声处,星火长明。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