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千秋承一脉,“共同途”上见丹心 ——南开大学举办杨振宁先生追思会

2025-11-03 11:54:13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陈曦

梧桐叶落,马蹄湖静。10月28日下午,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追思会在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省身楼举行。

杨振宁先生生前始终关注和支持南开大学发展,为南开大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1986年,他应邀担任南开大学名誉教授,与陈省身先生共同倡导在南开创建理论物理研究室,并投入大量精力亲自指导开展工作,培养出了一批批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内的杰出人才。

“先生一生荣誉等身,但更令人景仰的是他始终如一的赤子之心。”南开大学党委书记杨庆山说,我们所追思和崇敬的,是杨振宁先生勇于突破、追求真理的辉煌征程;是杨振宁先生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精神底色;是杨振宁先生对南开的深情厚谊和鼎力支持。他强调,杨振宁先生对南开的全方位帮助和支持,惠及南开几代学人,这份特殊而深厚的情谊,值得我们永远感恩和怀念。

“90年代初的一次会议上,我第一次见到杨先生。”南开大学原校长龚克以一段段饱含深情的亲身回忆,勾勒出杨振宁先生深沉的家国情怀与对后辈的殷切期望。他动情地提及杨先生在2021年的一场学术研讨会上对老友邓稼先的隔空回应。50年前,邓稼先曾在信中改苏轼名句,寄望杨振宁“千里共同途”。50年后,杨振宁坚定回应:“后来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50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龚克强调,纪念杨振宁先生,最重要的就是继承这份“共同途”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伟业共同奋斗。

“杨振宁先生1986年到1996年这十年间,在中国的学术活动主要是在南开理论物理研究室。”作为追随杨振宁先生的晚辈,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省身数学研究所教授葛墨林数度哽咽。“杨先生非常会看方向,这是科研最重要的。”他回忆道,杨振宁先生与陈省身先生在1986年选择信任他共同建设南开理论物理研究室,并为研究室指明了“杨-米尔斯规范场论”等前沿方向,展现出卓越的学术远见。

对于杨振宁先生的科研智慧,葛墨林形象地转述了杨振宁先生的“挖萝卜”理论:“选一个园子,开始跟着别人‘挖’萝卜,认真坚持,再发现新园子。”他强调,杨振宁先生晚年尤为注重不同学科的交叉与应用,认为物理的原理常常能在应用中发挥巨大作用,鼓励青年学者要结合兴趣、锲而不舍、抓住机遇,在站稳脚跟后追求更高理想。

谈及杨先生的为人,葛墨林眼含热泪:“纯真、厚道、有什么说什么。”当他因受助太多无以为报时,杨先生只是说:“把事情做好,这就行了。”

在艰苦的80年代,杨振宁先生坚持中外学者待遇平等,亲自从香港换汇资助会议。他常说:“人不可以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在他的悉心指导下,研究室培养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内的一批批杰出人才,“他们都传承了杨先生的赤子情怀。”

葛墨林说,自己只是与杨振宁先生接触的许多人之一,了解未必全面,但杨先生为国引才、推动科学进步的贡献,“没有亏待中国人对他的尊敬”,我们应当永远铭记。

葛墨林难忘一个细节:在1983到1984年间,葛墨林于美国纽约大学石溪分校工作,时常与杨振宁先生见面。1984年某天,杨振宁先生访问中国归来,葛墨林注意到他身上多了一件夹克,杨先生告诉他,这是从北京买的。“他特别喜欢穿。”葛墨林回忆道,“平常不需要穿正装的时候,他就穿这件夹克。”后来,杨先生回中国,也常常穿着它。那件淡紫色的夹克,成了他朴素风格与深厚乡情的一个印记。

如今,当人们走进南开大学省身楼,第一眼便能看到陈省身先生与杨振宁先生对谈的巨幅画作。画中的杨振宁先生,正是穿着那件“褪色的紫红色夹克”。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杨振宁先生虽已离去,但他留下的科学遗产、治学态度和家国情怀,是一代代南开人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杨振宁先生亲手创建的理论物理研究室将继续见证科学的进步,他倡导的治学精神也将继续启迪一代代南开人。继承和发扬先生的遗志,是南开人对他最好的纪念,他那份“共同途”的承诺与期许,将永远激励着后学在科学道路上勇攀高峰。

责任编辑:翟冬冬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