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欣
在地球上蜿蜒爬行了超过6000万年的毒蛇,堪称自然界最成功的生存大师之一。目前地球上已知的约4000种蛇类中,近600种携带致命毒液。在漫长的演化历程中,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如何始终占据着独特的生态位?为了解它们的生存技能,一项有趣的实验在法国巴黎的“毒液世界”实验室展开。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科学家选取了36种毒蛇作为研究对象,涵盖了蝰蛇科、眼镜蛇科和后沟牙蛇科三大类群,其中包括西部菱斑响尾蛇、钝鼻蝰、粗鳞死亡蝮等代表性物种。他们利用有机玻璃,为毒蛇搭建了一个小小的透明竞技场,中央放着一块加热到38℃的医疗凝胶块,用于模拟温血猎物。当毒蛇们感受到热源,一场猎物与本能的对决便悄然上演。
两台高速摄像机以每秒1000帧的速度同步记录攻击过程。从蛇头的运动轨迹,到肌肉的收缩规律,再到毒牙的刺入刹那,在大量反复实验后,科学家获得了108段有效攻击视频。他们利用多角度影像重建的三维画面,精确揭示了毒蛇攻击的全过程。
在这场生死时速的较量中,谁是当之无愧的“速度之王”?结果令人大开眼界。
蝰蛇科的攻击速度遥遥领先。被称为“终极蝮蛇”的粗鳞矛头蝮攻击时,加速度超过370米/秒2,最高速度达每秒4.5米。大多数蝰蛇能在发起攻击后的100毫秒内完成毒牙刺入,钝鼻蝰蛇仅需22毫秒,最大加速度达到惊人的710米/秒2。这个速度意味着,在猎物还来不及做出任何反应之前,毒牙已精准命中。
慢镜头还揭示了一个精妙细节:蝰蛇的针状毒牙刺入后若位置不理想,会拔出重新刺入,进行微创手术般的调整,待毒牙稳定就位后才开始注毒。约84%的蝰蛇,进行整个过程不到0.09秒,比一只受惊的老鼠反应还要快。
0.09秒,对人类而言不过一瞬,对毒蛇却是6000万年进化凝练的生存智慧。
相比之下,眼镜蛇科更像潜行的刺客。南非珊瑚眼镜蛇和森林眼镜蛇会悄无声息地接近“猎物”,突然后仰、猛扑,再连续咬合几次,依靠下颚肌肉的紧绷将毒液一点点注入其体内。不过,粗鳞太攀蛇作为眼镜蛇科中的速度代表,最快也只能达到每秒2.5米,与蝰蛇相去甚远。
至于游蛇科的成员,如黄环林蛇,由于毒牙位于口腔更深处,它们会从较远距离发起攻击,咬住猎物后通过左右摆动头部,在猎物身上撕出弯月形裂口,以确保毒液能充分渗透。
科学家还在研究中观察了一个有趣现象:一条钝鼻蝰蛇因距离判断失误,在攻击时折断了右侧毒牙。他们推测这种情况可能比想象中更常见,因为在野外收集的蛇类排泄物中时常能发现断落的毒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