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2公斤实验样品及装置随神舟二十一号飞赴空间站

2025-11-01 00:10:11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获悉,由中国科学院牵头负责的空间应用系统31日随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上行了生命科学、流体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6项科学实验,上行样品及装置包括小鼠、锂离子电池等,总重量63.2公斤。这也是小鼠首次登陆中国空间站。

小鼠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哺乳类模式动物,与人类基因同源性高、体型小、繁殖周期短且易于进行基因编辑,是开展生命体空间生理、病理及生长发育和繁衍研究的理想对象,对于人类未来长期太空生存和繁衍、惠及地球人类健康意义重大。

由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负责的“空间动物品系筛选与饲养关键技术验证”项目,将小鼠送入中国空间站,在轨期间通过多维度视频图像监测小鼠空间行为,研究失重、密闭等空间条件对小鼠行为模式的影响,从而掌握空间小型哺乳动物饲养和监测关键核心技术,并初步探究小鼠在空间环境的应激响应和适应性变化规律。

本项目上行了两雌两雄4只小鼠。这些小鼠将在轨饲养5—7天后随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返回开展进一步的科学研究。

活性物质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与人工系统中,由能够持续消耗内部或环境能量以实现自驱动的基本单元构成。研究此类物质的集群动力学,对于揭示群体智能的涌现机制、设计新型智能材料以及开发微纳机器人具有重要的科学与应用价值。

由上海交通大学牵头的“微重力环境下活性胶体的结构与动力学研究”项目,将在不同驱动力强度与颗粒浓度条件下,系统研究活性胶体的集群结构与动力学行为,揭示活性胶体粒子的个体运动特征与集体演化规律,阐明其在微重力环境下的驱动机制、相互作用与自组织原理。研究成果有望为微纳机器人三维集群控制、新型智能响应与自修复材料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与实验基础。

锂离子电池因自身重量轻,寿命长,是完成各类太空任务的重要供电来源。研究锂离子电池在太空环境下的性能演化规律能够为后续太空任务中锂离子电池研制和高可靠应用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制的“面向空间应用的锂离子电池电化学光学原位研究”项目,将充分发挥载荷专家的专业优势和科学敏感性,通过科学判断、精细调节光学实验设备,开展微重力环境下的锂离子电池原位光学观测实验,获取微重力下锂枝晶生长全流程影像,实践现场决策、快速响应的空间实验模式。

责任编辑:聂慧敏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