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梦然
在恐龙世界的“明星排行榜”上,霸王龙无疑是顶流——体型庞大、咬合力惊人、统治力拉满。但几十年来,古生物学界一直有个“身份疑云”:古生物学领域发现的那些体型小得多、外形相似的“小号霸王龙”化石,是幼年版的霸王龙吗?还是说,它们其实是另一个隐藏在历史尘埃中的独立物种?

现在,答案揭晓了。一项发表于《自然》杂志的研究证实:这种一直被叫作“矮暴龙”的小家伙,并非霸王龙的幼年形态,而是货真价实的独立物种。
这场科学“破案”的关键证据,来自美国蒙大拿州地狱溪组的一具全新暴龙类化石。这片地层形成于约6700万年前,是白垩纪末期恐龙最后的“黄金时代”舞台,直到那颗终结时代的陨石从天而降。
新发现的骨架保存极为完整。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科学家发现,这具化石虽然像体型娇小的霸王龙,却展现出与霸王龙明显不同的解剖特征。通过对骨骼生长线的分析,科学家确定:这具“小号霸王龙”已近完全成年,骨骼停止生长,绝非幼年个体。这意味着,它天生就小——成年体重大约只有700公斤,而真正的霸王龙成年后可达6.7—8.2吨,体型相差近十倍。
这就像发现了一只成年狐狸,却一直以为它是幼年狮子。科学家还做了骨骼发育轨迹对比,如果它真是幼年霸王龙,它们的骨骼生长模式应该能连成一条连续的曲线。但建模结果显示它和霸王龙的生长路径完全不同,就像两条永不相交的轨道——这为它们是不同物种提供了强有力的补充证据。
这项研究迫使科学家重新审视了过去发现的其他“小号霸王龙”化石,结果发现其中一些标本确实有异。这意味着,在白垩纪最后的百万年里,北美大地上可能同时生活着至少两种长相类似的可怕掠食者,但它们体型完全不同。它们或许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一种主攻大型猎物,另一种则擅长追击中小型动物。
这一发现也动摇了许多基于“矮暴龙=幼年霸王龙”这一假设的生态模型。过去,科学家常通过一些未成年标本来推测霸王龙的成长速度、寿命和社会行为。现在,这些结论可能需要重新评估。
不过,科学的魅力,正是在于不断推翻旧认知,让那些沉默的化石,一次次讲出新的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