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10月28日,“十四五”“农业生物种质资源挖掘与创新利用”重点专项(以下简称“农业生物种质资源专项”)在云南昆明举办珍稀濒危种质资源保护成果现场展示活动。
现场展示中,与会人员先后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温室、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马鸣科研示范基地,现场观摩了疣粒野生稻、独龙牛、金耳石斛等种质资源抢救性保护情况。疣粒野生稻具有耐旱、耐瘠薄、高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等特性,是未来水稻育种不可或缺的种质资源;金耳石斛兼具药用价值和生态功能,二者均为国家重点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独龙牛作为地方特有珍稀资源,被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具有独特的遗传特性。在重点专项支持下,疣粒野生稻异位保存成活率从不到50%提高到95%以上,金耳石斛资源存量大幅增加,独龙牛活体保种、活体采卵与精液冷冻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交流会上,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及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负责人分别介绍了种质资源库建设进展及资源汇交共享情况。专项管理团队介绍了农业生物种质资源专项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方面的总体进展,同时加快推动在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设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成果保存专区,将专项收集的资源按程序纳入专区保存。此外,启动了畜禽领域“十四五”科技成果专刊征稿,择优遴选优秀项目成果在《畜牧兽医学报》发表,鼓励科研人员将重大原创成果在国内首发,产出支撑产业发展的高质量成果。

会议指出,农业种质资源是现代种业发展的基础,是国家战略资源,系统挖掘和创新利用农业生物种质资源,挖掘优异基因,创制突破性新种质,对于从源头上保障我国种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十四五”以来,农业生物种质资源专项取得显著成效。完成了2.7万余份农作物种质资源表型精准鉴定和2.5万余份基因型鉴定,挖掘出一批农作物优质、高产、多抗等重大新基因,创制出宜机收玉米、抗赤霉病小麦、耐密高产大豆等突破性新种质。在珍稀濒危种质资源抢救性保护方面,创新了鸡卵巢组织活体复原技术、长江鲟产卵场生境原位改造技术等濒危种质资源保存技术49项。
与会专家表示,活动突出成果展示、成果交流、成果宣传全链条设计,系统展示了重点专项在珍稀濒危种质资源保存方法、保护技术、资源数据库和分析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的积极进展,有效推动了专项成果与国家级种质资源库深入对接,有力促进了项目间交流协作、资源共享。未来,要持续摸清资源家底,搭建基因型与表型鉴定平台,挖掘珍稀濒危资源抗逆、优质等优异基因,推动资源保护、优异基因挖掘与现代育种技术融合,支撑突破性新品种培育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本次活动是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2025年重点专项创新成果现场展示系列活动之一,通过场景观摩、现场展示、技术交流等形式,搭建“科研—产业—用户”协同对接平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司、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全国畜牧总站有关负责人,专项总体专家组、相关项目团队等参加活动。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供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