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朱虹
11月3日清晨,在黑龙江嘉荫县人才食堂,2025年通过“市委书记进校园”活动从东北农业大学引进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闫淑淇,正一边享用早餐,一边与同事探讨着工作计划。“食堂不仅解决了我们‘吃饭难’的问题,更像一个温暖的交流空间。楼上的人才公寓设施齐全,真正实现了拎包入住,这种被尊重、被关怀的感觉,让我下定决心在这里扎根。”闫淑淇的话语中满是归属感。据悉,嘉荫县近年来系统化推进人才工作,着力将引进人才的“动态流量”转化为长期发展的“稳定留量”。
县域要破局,关键在人才。地处黑龙江畔的嘉荫县,围绕“生态农业”“开放边境”两大核心定位,跳出“被动引才”的传统模式,以“靶向思维”精准锚定急需紧缺领域,让每一次引才都贴合发展脉搏。
“贯彻《新时代龙江人才振兴60条》,不能照本宣科,要找准嘉荫的‘人才缺口’。”嘉荫县委组织部人才工作负责人孙秀楠介绍。通过“市委书记进校园”“黑龙江人才周”“林都优青”等品牌活动,嘉荫县主动走进高校,精准对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闫淑淇被嘉荫对农业人才的渴求和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所吸引。“专业对口、学以致用,是我选择这里最重要的原因。”她补充道。
引才是起点,培育是让人才扎根的关键。嘉荫县创新打造“县校合作+实习实训+就业落地”的人才培育链条,将高校实习基地变成“人才储备库”。
2023年,黑河学院学生叶兰欣通过嘉荫县与高校共建的实习实训基地到当地学校实习。“实习期间,指导老师的倾囊相授和学校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感受到了这里的教育热忱和发展潜力。”这段经历在她心中埋下了留下来的种子。2024年,她通过边境县教师招聘专项计划,顺利成为嘉荫县的一名正式教师。“从‘过客’到‘归人’,嘉荫为我搭建了无缝衔接的成长阶梯。”叶兰欣说。
目前,嘉荫县已与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牡丹江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建科研教学基地、实习实训基地,为人才规模化汇聚和早期培育提供了坚实平台。
“留才先留心,心定才能身安。”嘉荫县委组织部工作人员王建峰表示,优质的服务保障是留住人才的“硬支撑”。长期以来,坚持从“硬保障”和“软服务”上双向发力,持续把“人才关切”变成“服务清单”。
硬保障上,“安居工程”让人才住得舒心。制定《嘉荫县人才公寓(人才驿站)和人才食堂管理暂行办法》,新改建人才公寓配套齐全,累计入住246人,入住率常年稳定在94%;“真金白银”的经费支持更让人才安心,近五年来,累计安排500余万元用于人才工作,仅2024年就发放生活补助超百万元,惠及412人次。
软服务上,“情感纽带”让人才感受到家的温暖。叫响“忠诚筑边疆・建功新龙乡”党建品牌,创新成立“嘉绩青春”青年干部人才联盟,800余名成员在文创设计、技能培训、联谊交流等活动中找到归属感;县人才中心整合资源推出“一站式”服务,把人才的“急难愁盼”逐个破解。
除了安心工作的闫淑淇和扎根教育的叶兰欣,更多人才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嘉荫县通过“一事一议”机制引进的医疗紧缺人才,有效提升了县医院的诊疗水平;“嘉绩青春”联盟成员设计的30余款文创产品,为当地旅游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依托“边境技能培训中心”“嘉荫农技大讲堂”培养的本地人才,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近年来,嘉荫县已累计引进各类人才超千人,认定市级高层次人才近百人,乡镇领导班子结构显著优化,平均年龄下降,学历层次提升,人才“活水”正持续激活县域高质量发展的“一池春水”。
嘉荫县委组织部部长姜庆谊表示,未来当地将继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动态优化引才清单,拓展线上引才渠道,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建立人才经费动态增长机制,让人才的“流量”沉淀为推动嘉荫长远发展的坚实“留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