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通讯员 李倩
金秋时节,粮谷满仓。在国家级、省级科技计划的支持下,甘肃省静宁县首次示范推广“地膜玉米密植籽粒直收技术”,创下亩产860公斤的高产纪录,并建成首条烘干生产线,真正实现丘陵山地玉米从种到收的全程机械化。
这几日,走进该县界石铺镇大河村,连片成熟的玉米田间,两台联合收割机正开足马力同步作业,机械轰鸣声中,一排排玉米秆被迅速吞入,金灿灿的玉米粒如瀑布般倾泻入运输车车厢。完成田间收割后,这些粮食被直接运往京首福种子站。在那里,一座崭新的粮食烘干塔正高效运转,玉米通过传送带源源不断地输送,经过烘干处理后洁净入仓,形成了从田间到仓储的无缝衔接。

“这是静宁县的首座粮食烘干塔。”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樊廷录介绍道,“玉米烘干技术将成为推动玉米生产方式转变、提高农民收入、减少粮食损失的关键环节,为广大山区农民增收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这座小小的烘干塔,是静宁县现代农业发展的真实写照。今年以来,静宁县聚焦农业基础设施提质增效,建成万亩旱作农业示范带11处、千亩示范点16个,引进玉米新品种18个,开展农技试验研究14项,构建起“科技驱动、示范引领、全域推进”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多年来,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一直是我们农技部门建设示范基地、强化技术推广、优化服务举措、振兴农业产业的主要着力点。”农技中心主任杨富位介绍,“针对秋收时节连续阴雨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我们多渠道争取资金,建设了1处作物烘干塔,同时调配了6台穗收与粒收机械,助力群众在雨隙间抢收粮食,确保颗粒归仓。目前,静宁县秋收进度已超七成,秋覆膜工作也已全面铺开。”
据了解,近年来,静宁县针对持续旱情、连续阴雨等极端天气导致的生产短板,不断改良模式、优化要素、创新机制、强化服务,稳粮增效,助力振兴,为农户撑起“丰收伞”,让更多农户,在丰收季免受天气困扰,稳稳攥住“丰收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