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10月22日至24日,第八届国际食源肽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孙宝国指出,实现食物源蛋白质的高值化转化,关键在于“双轮驱动”。向上游延伸,开拓多元化蛋白质资源,筑牢产业根基;向下游拓展,以科技为核心,打造更具市场竞争力与健康效益的精准营养产品,推动食品消费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全面升级。尤其应充分重视中华传统药食同源宝库,系统挖掘其中的蛋白肽类功能因子,深入探索其与食物源生物活性肽的协同机制。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任发政在致辞中表示,食源肽研究领域正聚焦精准营养基础研究与产业转化,在关键科学问题和产业技术瓶颈上达成新的共识、激发新的合作。面对未来,仍需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导向共发展,深化食源肽构效关系和量效关系研究,结合产业需求,解决生产中稳定性、生物利用度等关键技术瓶颈;推动跨学科的深度融合,在营养学、医学、分子生物学、人工智能等领域进行交叉碰撞,催生出创新的火花;构建科学循证与标准法规的坚实支撑,建立完善的功能评价体系,推动标准法规建设,营造规范、透明、有序的发展环境。
“智能计算和多组学技术的结合,让我们能更精准地研究肽的结构与功能,更高效地挖掘它的健康价值。从改善亚健康,到精准营养,再到蛋白质的高值化利用,食源肽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广阔。”保利中轻首席科学家蔡木易表示,全球肽科学领域更高质量地发展,必须深化跨学科、跨领域及跨国界的交流协作,汇聚全球智慧,应对共同的健康挑战,推动该领域迈向更高水平。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郭新光在致辞中表示,食源肽研究与当下科技创新和健康产业发展的趋势契合,正在进入以智能化数字化技术为驱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新阶段。该院将持续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大健康产业矩阵,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的食品资源及合成生物领域原创技术策源地。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资源挖掘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谢明勇表示,我国功能食品目前可聚焦“保健食品+食药同源食品+功能性普通食品”三大类,尤其要发挥“食药同源”优势——这是我国特有的资源,可推动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营养学相融合,为慢病防控提供中国方案。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北京市蛋白功能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工商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河北科技大学、贵阳学院与北京凯晟中食管理咨询中心协办。
(受访者供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