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灵:为海岛官兵和群众生命健康“托底”

2025-11-03 22:33:00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张强 通讯员 任诺亚 李琨

近日,“丝路方舟”号医院船执行“健康送海疆”任务。面对无法靠岸的小岛礁,一名女军医和同事们由舰艇换乘小艇,在波涛汹涌中向着守岛官兵驶去。

女军医名叫李慧灵,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热带医学科主任。从事热带医学研究十余年,李慧灵对这片海域的环境了如指掌,更对常年驻守在这里的官兵充满敬意。她说:“没有上过岛礁的人,很难想象这里的高温、高湿、高盐和强紫外线。”

记者了解到,李慧灵不仅是全军首个临床热带医学科的创建者,更是“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称号的获得者。十余年来,李慧灵带领团队足迹遍布周边每一个岛礁,汗水洒遍万里海疆;领导团队攻坚临床热带医学技术,把几十斤的检测设备浓缩为几百克的救命工具;数次精准诊断罕见感染性疾病,在高温高湿高盐的极限环境里,一次次守护官兵的健康与安全。

2019年,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受命成立全军首个临床热带医学学科。李慧灵,这位从呼吸科转型的医学专家,肩负起了开拓这一全新领域的重任。

要真正构筑起热带健康的坚固堡垒,唯有在科研的崎岖山径上不懈攀登。

一次救援行动中,李慧灵背着几十斤重的检测设备乘坐小艇登上轮船,在颠簸的海面上,她突然反问自己:“战场上,军医能背着这么重的仪器吗?”这个简单的“战场之问”,成了她科研创新的起点,开启了对医疗设备改进的全新思考。

带着这个问题,李慧灵带领团队扎进实验室,开始了没日没夜攻关。同事们回忆,那些日子里,李主任从实验室出来时经常头发乱得像“鸡窝”。有人劝她注意形象,她总是笑着说:“能为官兵做点事情,比什么形象都重要。”

一次,海军战士小马在训练中不慎手指骨折,海水浸泡后伤口严重感染,手背肿得像馒头。接到求助后,李慧灵立即带着新研发的便携式诊断仪赶赴现场。凭借专业设备和过硬技术,李慧灵团队仅用不到半小时就明确了病原体,并进行精准用药。一周后,小马康复归队。

卫生所医护人员感慨地说:“要在以前,送回三亚检测至少要3天,小马的手可能就保不住了。”这缩短的不仅是检测时间,更是守护战士健康的生命线。这一案例成为李慧灵以技术革新践行使命的生动注脚。

作为军医,李慧灵深知,热带海岛的疾病防治水平直接关系到驻岛官兵的战斗力。

2024年12月,武警某部战士马玉奥在执行任务时右掌骨粉碎性骨折。单位卫生队做了内固定术,但复查时发现右手四指末端肿胀发亮,活动时疼痛剧烈且渗血,诊断为急性骨髓炎,感染菌不明,医生建议截肢。

“李主任,我能不截肢吗?没了右手,我该怎么办?”躺在病床上的马玉奥攥着军被角,指节发白,眼神里满是恳求。李慧灵盯着他的右手核磁片子,暗下决心,“保住这只手,等于保住一支枪的准星,也保住一个保家卫国的坚实力量。”

经过多学科讨论,李慧灵最终制订了系统的治疗方案,随后便是持续地局部引流、彻底换药,同时辅以心理支持治疗。

临近过年,马玉奥担心治疗中断,李慧灵给他吃了定心丸:“你放心,过年我不放假,每天都会来看你。”

2025年4月复查,核磁显示骨痂形成,四指末端肿胀好转,新生指甲逐渐冒出。6月,马玉奥拿着靶纸找到李慧灵,上面十发子弹九个十环、一个九环。

十余年军旅医途,李慧灵如一盏不灭的灯,照亮三万多人次的病痛长夜,从死亡边缘抢回一千多个危重生命。她亲手带教的百余名年轻医生,如今已是卫勤战线上的骨干。

责任编辑:陈可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