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陈曦
11月5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发布《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构建“政企同行·有需必应”全周期服务体系实施方案》。这一举措是经开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实践,标志着企业服务进入系统化、数字化、全周期的新阶段。
近年来,企业对政府服务的需求已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快不快”。为回应企业关切,天津市政府于今年5月出台《推进“政企同行·有需必应”工作方案》,滨海新区随后跟进。作为天津市经济发展的主阵地,经开区市场主体体量大、业态多元、需求复杂,简单照搬市区模式难以满足实际需要。经开区政务办牵头,联合企业服务局等部门,历时半年研究论证,广泛征求46个部门意见,最终形成“经开区版”实施方案。
“我们希望服务不仅能解决问题,更能引领发展。”天津经开区政务办副主任于建春介绍说,方案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目标,坚持“有需必应、无事不扰”,计划到2025年底初步建成全周期服务体系,2027年底实现从“响应式”向“引领式”全面跃升。
方案构建了“基础响应—发展赋能—引领跃升”三级服务体系,推动服务从“解难题”到“促发展”,再到“作引领”。经开区整合政府、平台、社会三方资源,织密服务网络:全区配备78名企业服务管家,覆盖全部市场主体;企业可通过“企业服务云平台”自助提报诉求,系统自动派单、督办、回访;也可拨打专线或前往迎商中心专窗,实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此外,经开区还依托银行网点、邮局、重点楼宇等共建20个迎商工作站,并与70余家商协会、130余家合作机构常态联络,收集企业的“隐性需求”。
在服务内容上,经开区更注重精准和赋能。基础型服务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所有诉求7日内办结并回访;发展型服务聚焦资源供给,筹建园区、楼宇、协会“三张矩阵”,覆盖新能源、生物医药、国际投资等重点领域,推动政企、银企、校企深度对接;引领型服务则着眼全球布局,在“一带一路”沿线建设21个海外工作站,在国内13个城市设立运营中心,并打造“津品出海”跨境数字营销基地和短剧出海基地,帮助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我们特别强调前瞻性和智慧化。”于建春说,“比如企业还没提出需求时,我们就提前布局‘智改数转’诊断平台、绿色低碳服务和‘订单式’人才培养,帮助企业抢占未来赛道。”
为提升效率,经开区建立“政务办—企业服务局”双中枢运行机制。政务办负责诉求派单、考核评估,企业服务局负责复杂问题协调和兜底处置,减少多头流转、提高响应速度。诉求办理时效、满意度等指标将纳入绩效考核,推动形成常态化长效机制。
“再好的方案,要实现,关键在落实。”于建春表示,经开区将持续加强服务队伍培训,提高专业能力;通过新闻发布会、宣讲会等形式让企业“知晓、会用、愿用”;对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也会耐心解释、持续跟进。
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引领”,经开区正在用更智慧、更贴心的服务,为企业发展营造更有温度、更有活力的环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