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叶青 通讯员 陈卓婷
11月3日,2025年广州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科普助力‘百千万工程’”暨新质生产力“水下机器人”专场活动在广州市南沙区湾区实验学校举行。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技术方法研究所副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陈宗恒现场揭秘我国研发“海马”号无人深潜水器的过程,以及如何深海取火。

“我刚参加工作时,我们国家还没有自主无人潜水器,对深海的直观观察全靠‘海底摄像’,就是把普通摄像机装进耐压舱,通过缆绳放入深海,就像在深海‘放风筝’,且完全不可控。”陈宗恒回忆道,“红色的海底摄像轨迹与深绿色的潜器轨迹常出现错位,很容易错过重要探测目标。”
为实现潜水器可视可控、精准作业,陈宗恒带领团队投身“海马”号无人深潜水器研发。2008年“海马”号项目启动。“海马”号作为我国首套4500米级深海遥控潜水器,国产化率高达90%,实现关键技术完全自主可控。
“‘海马’号作为无人有缆潜水器,通过脐带缆连接母船与本体,既能长时间海底作业、不受时长限制,又能规避载人风险,是当前全球数量最多、类型最全、应用最广的潜水器类型之一。”陈宗恒说,它不仅在南海1522米深处的冷泉区成功采集可燃冰,也为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带回来自深海的“源火”,创下全球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历史突破。
“海马”号的整个研发历史,满是从零起步的执着与破局攻坚的坚韧。陈宗恒说:“当时国内深海遥控潜水器技术几乎一片空白,没有成熟经验可借鉴,没有现成部件能复用,研发团队只能从一个简陋模型开始,在图纸上反复推演,在实验室里无数次调试。”4500米深海的极端压力是绕不开的难关,指甲盖大的面积要扛住1吨重压,任何一个部件的微小瑕疵都可能导致全盘失败。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的“源火”来自南海1522米深处的可燃冰。其中,“海马”号无人深潜水器扮演了“深海矿工”的关键角色。

当“海马”号无人深潜水器潜入目标海域后,精准定位海底冷泉渗漏点,科研人员远程操控采集可燃冰,并降压使其分解,产生的甲烷气体即为“源火”气源。随后,科考船甲板面的太阳能光伏装置发电并传输到海底,引燃气源获取“源火”。“海马”号携带燃烧的“源火”返回科考船甲板面后,科研人员将“源火”转移至“源火”盒,“源火”采集成功。
“‘海马’号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技术装备范畴,已成为国家深海科技实力的重要象征。”陈宗恒指出,它的背后是一代代科研人薪火相传的自主创新精神,是敢于突破、勇攀高峰的“民族之智”,更见证着中国深海探索从追赶到引领的伟大跨越。
本次活动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广州市南沙区科学技术协会协办,中科智城(广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承办,广州市南沙区湾区实验学校支持。后续,中科智城还将持续推出更多、更精彩的科普宣传及新兴技术体验活动,为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百千万工程”注入持续动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