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吴纯新 通讯员 刘晶
近日,湖北省知识产权局主办的湖北地理标志“底蕴寻源·访百草”新闻行活动走进湖北黄冈,实地探访“蕲艾”“英山茯苓”“九资河茯苓”“罗田板栗”“麻城福白菊”等当地特色中药材地理标志,见证“一棵草、一朵菇、一颗栗、一盏菊”依托生态底蕴与品牌力量,织就乡村振兴的锦绣画卷。

走在蕲春的田间地头,独特的清香沁人心脾,作为“十大楚药”之首,蕲艾以其植株高大、香气浓郁、有效成分含量高等特质,成为中医药典籍推崇的道地药材。
2010年,“蕲艾”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2021年8月,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筹建名单,产业高质量发展迎来新机遇。2025年,蕲艾以142.58亿元喜提品牌价值十连升,从地方土特产蜕变为享誉全国的“百亿级”大产业。
大别山深处的英山县,茯苓这种千年道地药材,正通过科技赋能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走进大别山茯苓科技产业园,从菌种研发、标准化培育到精深加工的全链条科技投入,让英山茯苓不仅拥有坚实皮细的优良品相,其多糖含量更远超全国平均水平,相关产品已远销海内外市场。
同时,依托地理标志品牌培育,英山茯苓凭借过硬品质摘得第四届湖北地理标志大会暨品牌培育创新大赛金奖。如今,当地茯苓全产业链产值近20亿元,带动5万农户共享产业红利,真正成为撬动农户致富的“金钥匙”。
翻过山峦,大别山主峰南麓的罗田县九资河镇也是“茯苓之乡”。2007年,“九资河茯苓”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这枚“金字招牌”让深山瑰宝走出山门,成为带动当地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

罗田被誉为“世界板栗基因库”,孕育着“六月暴”“八月红”等17个主栽品种。地理标志的护航让罗田板栗名气与实力兼具,获得第四届湖北地理标志大会暨品牌培育创新大赛金奖,2024年,罗田板栗全产业链产值达22.5亿元,品牌价值攀升至26.98亿元。目前,罗田已建成101.5万亩板栗基地,年产量达6万吨,规模位居全国前列,百年基因库成功蜕变为带动区域发展的现代产业。

深秋的麻城,万亩福白菊竞相绽放,花海间游人如织。福田河镇纯阳山的三万亩菊田迎来盛花期,连片白菊绽放如银似雪,农户们穿梭在菊田里喜迎丰收,指尖翻飞间朵朵白菊入篓。
麻城福白菊于2009年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4年4月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入选第一批国家地理标志运用促进重点联系指导名录,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优秀项目。凭借地理标志赋能,当地推行“菊花+文旅”融合模式,推动产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跻身首批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互认互保名录,让千年菊香飘向世界。
(受访单位供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