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管晶晶
11月1—2日,第二届艺术、心理、脑科学暨神经美学论坛于清华大学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主办,清华大学神经工程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拉班研究中心承办,汇聚了艺术学、心理学、神经科学、数字人文、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艺术与科学的深度融合。
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副司长张宜指出,文化和旅游部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十五五”发展规划,关注如何用好数字技术与新科技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他强调,希望通过科学揭示艺术创作、欣赏和传播背后的深层机制,为建设中华美学和中国艺术话语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并希望论坛各方加强合作,以科学理解艺术之美,以艺术唤醒科学之心,共同谱写新时代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动人乐章。
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曾嵘在致辞中指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今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发文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脑科学、神经美学等交叉学科的重视。曾嵘特别介绍了清华大学神经工程实验室在新清华学堂开展的真实剧场神经美学实验,通过高精度脑电设备同步捕捉观众在欣赏舞剧《五星出东方》《只此青绿》《咏春》等经典舞剧时的神经活动,从神经科学角度探讨群体共鸣等核心美学体验的形成机制。

本届论坛呈现了多项利用神经科学技术解码艺术的前沿研究成果。哈尔滨音乐学院宋飞院长与清华大学团队合作的二胡演奏实验首次直观展示了演奏者与聆听者之间存在的“脑间同步”现象。在实景脑科学互动工作坊中,著名演员佟丽娅与北京舞蹈学院任冬生教授展开对谈,以其策划并领衔主演的舞蹈诗剧《在远方,在这里》为例,分享在艺术与科技交融中的创作实践,探讨如何让民族文化的根脉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并现场挑选志愿者佩戴便携式脑电采集设备,体验脑机接口在艺术体验与生活中的应用。


北京歌剧舞剧院编导王圳冰、黄云松,首席演员、上海戏剧学院博士研究生王金格与清华大学数字人文中心博士研究生韩娅非就第14届荷花奖获奖舞剧《破冰》展开对谈,探讨舞蹈如何通过肢体语言实现情感、审美与价值的传递。论坛现场通过脑电设备实时展示了观众欣赏舞剧片段时的神经活动,生动演示了情感共鸣的可视化过程,彰显了神经美学对舞台艺术创新的推动潜力与对研究边界的拓展可能。
论坛高度关注艺术与神经美学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北京舞蹈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许锐教授分享了神经美学如何改变和拓展学界对舞蹈艺术的认知。许锐指出,过去的舞蹈理论过于强调视觉生理性与知觉情感性的分离,但神经美学的兴起昭示着“科学与艺术总在山脚分手,又在山顶相遇”。二者的意义与价值殊途同归。
神经美学并非简单的学科叠加,而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在深层意义上的融合与共创。它一方面运用脑电、核磁共振等尖端观测技术,将“美感”这一抽象的精神体验转化为可量化的神经信号,揭示出艺术如何激活我们大脑中的奖赏回路、如何引发不同个体间的脑波同步;另一方面,它又深深植根于哲学思辨、艺术史论与文化研究,致力于阐释“意境”“崇高”等经典东方美学范畴的深层内涵。正是这种独特的交叉视角,让神经美学既能用准确的数据解析《中轴华章》的磅礴气势为何令人心潮澎湃,也能生动呈现二胡名曲《江河水》的悲怆为何能引发跨越个体的情感共鸣。它既是科学向人文的深情叩问,也是人文对科学的积极拥抱,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一个理解人类精神世界与创造力的全新范式。
论坛多场专家汇报展示了神经美学研究是如何架起连通感性与理性、人文与科技的桥梁,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韩世辉等多位专家分别从各自专业背景出发,分享了神经美学在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领域的深度探索,普遍认为神经美学研究具有广阔的结合范围与应用前景。
在艺术疗愈方面,论坛还讨论了利用舞蹈干预帕金森病的成功案例。清华大学高小榕教授团队与来自深圳的医院团队合作,通过特定舞蹈训练,帮助患者改善症状,为康复治疗开辟了非药物、无创的新途径。

本次论坛延续了首届论坛传统,继续深化跨学科交流,探讨神经美学在实践领域的创新应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神经美学作为艺术与科学交汇的新兴学科,不仅为理解艺术体验提供了新的科学视角,也为情绪调节、康复治疗、艺术创作等领域带来了新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探索美学的神经机制对于提升人类情感体验、促进心理健康、保护并传承艺术文化的人文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神经美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正从概念探讨走向现实应用。正如论坛主席高小榕教授所言:“艺术家是天然的神经科学家,而科学将为我们理解美、创造美提供无限可能。”随着脑机接口与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人机协同的“共创美学”和基于脑联网的共享审美体验或将到来。艺术与科学的这场深度对话,必将持续为人类理解自身、塑造美好生活注入澎湃动力。
(受访单位供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