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即将举行——创新成果组团“参赛”

2025-11-06 17:58:23 来源: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叶青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会”)和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以下简称“残特奥会”)由广东、香港、澳门三地共同承办,将分别于11月9日至21日和12月8日至15日举行。

这不仅是体育界的盛会,而且是科技与赛事深度融合的实践——能让声音被“看见”的手语翻译产品、守护电网的“氢立方”机器人天团、无电无网也能完成支付的AR钱包以及化身“空气扫描仪”的出租车……一批创新技术成果为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保驾护航。

手语翻译产品:

让声音被“看见”

在观看残特奥会时,如果听障人士需要实时了解赛事解说内容、询问场馆方位,只需打开“全运广州”小程序中的无障碍服务一键呼叫,就能连接入驻平台的183名远程手语翻译志愿者,获得手语翻译服务。这些志愿者手势清晰,可以将语音实时转化为手语画面。

这背后离不开广州音书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技术支撑。“除了手语翻译小程序,我们还研发了AI手语翻译机。”该公司创始人兼CEO石城川介绍,这两个产品都采用了高精度语音识别技术,可将语音实时转化为手语和字幕。除基础手语翻译外,它们还支持实时字幕生成、外语翻译。

“无论是咨询医疗保障服务,还是询问场馆方位,这两个产品都能提供实时沟通支持,有效填补赛事期间手语翻译的人力空缺。”石城川说。

“我们公司正在与腾讯SSV技术生态及QQ AI联合团队研发新一代AI识别手语模型。该模型预计在11月中下旬上线,将进一步提升手语翻译的精准度与响应速度。”石城川透露,在残特奥会结束后,手语翻译机与小程序将继续服务全国听障群体。

AR钱包:

无电无网也可支付

10月28日,由中国工商银行广州分行联合广电运通集团研发的全国首款十五运会主题“文化AR数字人民币硬钱包”正式发布。

记者注意到,这款硬钱包不仅支持“碰一碰”支付,而且通过AR技术,将粤剧、醒狮等岭南非遗元素植入其中。用户只需打开“全运广州”小程序扫描钱包上的吉祥物图案,就能够解锁3D醒狮跃动、粤剧选段等互动画面,让支付过程成为沉浸式文化体验。

据介绍,这款硬钱包支持IC卡与钥匙扣两种形态,即便在无电无网的赛事场馆、封闭展馆中,其“碰一碰”快捷支付功能也能被稳定使用。值得关注的是,港澳运动员与港澳观众无需复杂操作即可无障碍使用硬钱包,无需担心货币兑换等问题。

“这是文化、金融、科技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广电运通研究总院总监卫晓欣介绍,具体来看,研发团队通过影像优化算法与移动端GPU协同计算,突破了多终端适配瓶颈,开发全栈式身份认证方案,显著提升系统灵活性;首创“可碰—可视—可扫”三维交互体系,将吉祥物、岭南文化与数字人民币技术深度融合,拓展应用场景;构建沉浸式智能交互平台,运用AR技术建立用户认知模型,大幅提升信任度。

机器人“天团”:

提升电网巡检效率

前不久,一支特殊团队加入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电力供应保障队伍。它们便是南方电网广东广州供电局自主研发的全国首个氢动力系统具身智能电力巡检机器人班组——“氢立方”。该班组集结了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人、带电作业机器人与无人机。

研发团队技术负责人谭皓文说,“氢立方”的核心优势在于其采用的分布式氢动力驱动技术,这套技术赋予了机器人超强的“续航生命力”。班组内所有机器人的动力来源均为氢燃料电池。在同等重量下,氢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是传统锂电池的3倍至5倍,其让班组的续航能力提升了3倍以上。同时,机器人加氢仅需5分钟即可完成,停机补给时间被大幅缩短,巡检效率显著提升。

“氢立方”中的“氢旋”“氢蜓”两款无人机,采用了独特的“氢电混动”模式。该模式实现了明确分工:氢能为无人机长时间巡航提供动力;锂电池则在加速、爬升等需要瞬时大功率输出的场景中为无人机提供支撑。

谭皓文进一步透露,“氢蜓”无人机还搭载了反制设备。这套设备可以精准识别并驱离入侵重要电力设施的无关无人机,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再添一道防线。

南方电网广东广州供电局数字运营中心负责人卢有飞说,为做好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电力保障工作,研发团队推动保障模式全面升级——不再依赖传统“人海战术”,而是借助“氢立方”等智慧设备构建全环节智慧运维体系,让整个保供电过程更加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

移动“空气扫描仪”:

捕捉污染物数据

为确保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举办期间空气环境稳定达标,广东相关部门正从多方面推进各项保障工作。比如,目前广州已有320辆出租车完成升级改造。工作人员在这些出租车的车顶处加装了智能传感器,让它们变为移动的“空气扫描仪”。日常走街串巷接送乘客时,它们会同步捕捉空气污染物数据,为全市空气质量动态监测织就一张“移动感知网”。

“出租车上安装的是我们自主研发的环境自适应智能传感器,也是车路环云一体化感知系统的核心前端设备。”中山大学智能工程学院教授刘永红介绍,别看传感器体积小,功能却十分全面。它能在道路环境中实现分钟级监测,精准获取PM2.5等污染物的实时浓度。工作时,它通过一根细气管抽取空气样本,测量数据会被实时上传至云端平台。

截至目前,车路环云一体化感知系统已支撑广州完成34次大气污染应急处置。在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筹备与举办期间,它会全程参与保障工作——从赛前道路空气质量预报到赛时实时环境监测与防护,助力打造优良空气环境。

“这套系统的优点十分突出。”刘永红说,它不仅整合了信息发布、智能监测、AI传感等功能,而且具备成本优势,有大规模推广的可能。

责任编辑:许茜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