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符晓波
深海数据稀缺与海洋预测面临的诸多难题,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得到突破。在11月6日举行的2025年厦门国际海洋周开幕式上,两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模型正式发布——深海生境智能认知与探索多模态大模型和“遥感—重构—预测”全链路海洋AI大模型“瞰海”,它们为深海探索和海洋环境预测提供全新工具。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我们有望大规模拓展对深海的认知。”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副局长唐冬梅介绍,深海生境智能认知与探索多模态大模型是联合国“海洋十年”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学计划下的公共科技产品和核心成果之一。该模型基于全球最大的深海专业知识数据库,经反复训练,实现对深海海山和热液等典型生境进行智能推演,可以回答关于深海的各类问题,并给出深海发现与保护的智能解决方案。
人工智能海洋大模型瞰海由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蒋兴伟院士团队研制,是我国首个“遥感—重构—预测”全链路海洋AI大模型。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副主任马超飞介绍,该模型以自主海洋卫星遥感数据为基础,贯通了从海表到水下、从现状到未来的时空维度,可实现对海洋环境的深度透视与前瞻预测,显著提升海洋灾害预警的精准度,在海洋环境监测方面具有独特价值。
深海一直是人类认知的盲区,而海洋预测更是受制于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传统海洋观测手段存在数据获取难、覆盖范围有限、处理效率低等瓶颈。唐冬梅认为,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技术,有望突破深海数据稀缺的瓶颈,科研人员搭载大模型开展深海探测与研究,将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对深入理解深海生态系统、可持续开发利用深海资源以及保护深海生态具有深远意义。
当天,以“打造蓝色发展新动能 共筑海洋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2025厦门国际海洋周启幕,吸引40多个国家的政府官员、科学家、国际组织代表及企业领袖参加,其间将举办近20场国际交流活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驻华代表卡洛斯表示,海洋正面临着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一系列全球性挑战,厦门国际海洋周汇聚各国政府、科学家、国际组织和民间社会力量等,为凝聚各界共识、促成国际协作搭建宝贵平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