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当前,黄淮海麦区与江淮地区面临小麦晚播的实际问题。对此,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正斌建议,应多措并举推动“节种增粮”行动。
黄淮麦区是我国乃至全球最大的冬小麦产区,常年种植面积约2亿亩,约占全国小麦总面积的45%、总产量的50%,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地位举足轻重。
张正斌指出,今年9月到10月我国黄淮麦区遭遇了华西秋雨,推迟了秋收秋播,有建议提出,可以加大小麦播量。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黄淮北片和北部冬麦区的许多地方玉米茬晚播小麦播量可能加到每亩30—50斤,黄淮南片玉米、花生茬晚播小麦和江淮水稻茬晚播小麦播量可能加到每亩40—60斤,因为稻茬麦更晚,稻茬整地质量不如玉米茬,所以一般播种量更大一些,这些都明显高于小麦常规播种量15—20斤的2到3倍。
张正斌表示,现在气候明显变暖,暖冬成为常态。近二十年来,黄淮麦区特别是南片许多地方没有零下低温,或者只有短暂低温雨雪天气,小麦没有休眠期,带绿越冬,分蘖没有停止生长。如果播种提前,播量较大,经常遇到冬前苗情旺长,遭遇冬季冻害和倒春寒,或者密度过大,后期遇大风暴雨天气,倒伏大面积发生,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还浪费了许多水肥农药等资源。若因晚播而过度提高播种量,会导致种子和资源的浪费。这是因为晚播小麦主要依靠主茎成穗,无法充分发挥其作为分蘖作物的生长特性。
为了实现高效秋收秋播,减少粮食损失科学播种小麦,为来年小麦高产打好基础,实现节种增粮,张正斌建议:
一是选种耐晚播品种,选种前期发育慢后期发育快、分蘖多成穗率高的半冬性小麦品种如济麦22等,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冬季冻害和倒春寒风险。
二是建议科学控制小麦播种量,黄淮北片晚播小麦播种量是每亩25斤左右,黄淮南片和江淮麦区晚播小麦播种量30斤左右,充分发挥小麦分蘖特性,实现节种增粮的总体目标。
三是加快涝渍田块排水,要等涝渍田墒情适宜时,进行适时播种,不要在泥地里抢播,反而影响出苗质量和来年产量。
四是支持耐晚播小麦品种培育项目,小麦低播量创高产栽培技术研发,这是国家急需的节种增粮技术及理论体系研发,在应对气候变化韧性品种培育方面意义长远且重大。
五是重点推动小麦由大播量向精量播种再到低播量创高产方向发展,将节种增粮作为一个粮食减损的重大行动,在全国小麦种植区实施,为农业科技创新和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应有贡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