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间的丝缕长歌

2025-11-06 19:02:38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韩 荣 通讯员 孙 浩

在太行、太岳与中条三山的褶皱里,藏着一部用桑叶与蚕丝编织的文明史。

作为中华农耕文明重要发源地,山西蚕桑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晋城市阳城县,这里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货源地,更享有“华北蚕桑第一县”美誉,其独特的蚕桑文化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

我国蚕桑技术是如何形成的?古代先民怎样因地制宜管理桑树、防治病虫害?从蚕养殖到蚕茧采收、加工,形成了哪些独特技艺?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桑蚕种养殖蕴含的本土技术

若要追溯阳城县蚕桑业的起点,首先要读懂这片土地的“自然密码”。

阳城县地处太行、太岳、中条三山交会处,峰岭纵横间蕴藏着独特的生态禀赋。阳城县蚕桑产业发展中心蚕桑股股长琚新丰介绍,阳城县四季分明且无极端寒暑,年降水量600毫米至700毫米,这样的自然条件为桑树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不仅如此,当地年日照超2400小时,叠加山地昼夜温差,更使桑叶积淀了蚕所需的优质营养。

“这份自然馈赠,为蚕桑业的兴盛埋下了种子。”琚新丰说,相较中原大地和江南地区,阳城县的山地微气候既规避了洪涝威胁,又以适度低温抑制了病虫害,成为桑树生长的天然“安全区”。

“处处人家蚕事忙,盈盈新女把新桑。黄金未遂秋卿意,骏马骄嘶官道旁。”明代诗人常伦作的这首《沁水道中》,生动描绘了古泽州地区(今晋城)沁河流域养蚕缫丝业的兴盛景象。

天然的生长环境,造就了当地先民与桑树的“双向奔赴”。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利萍介绍,当地先民对桑树的驯化并非被动适应。古人在沁河、获泽河沿岸的台地上,开垦出层叠的“梯田桑”;在村落周边的堰边地密植“地埂桑”,这成为阳城县蚕桑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桑树种植模式。张利萍介绍,这一模式构建了“一树多效”的微型生态系统,即春日桑叶滋养蚕虫,夏初桑葚兼具食用与药用价值,地下根系则守护着田埂与土壤,成为太行山区防止水土流失的屏障。

不仅如此,在年复一年的劳作中,古人也不断积累着桑蚕种养殖的“本土技术学”。

“在冬季时,桑农会用生石灰涂白剂涂抹桑树树干,既能防冻又能杀虫。针对病弱枝条,他们会选择集中焚烧,及时从源头阻断病害。”琚新丰介绍,古人在实践中,总结出了“出下不出上、出粗不出细、出外不出里”的修剪原则,使得每株桑树均匀受光、高效产叶。而在选育优质蚕种方面,阳城先人凭借敏锐观察,筛选出个体大、吐丝匀的野生蚕,经数代培育成“阳城蚕种”。

“这种蚕种抗病性强,既能采食地埂桑的阔叶,也能消化梯田桑的细叶,吐出的蚕丝上车茧率与解舒率俱佳,铸就了阳城蚕桑文化发展的源头密码。”琚新丰说。

从丝到绸的工艺延伸

蚕丝是熟蚕结茧时分泌丝液凝固而成的连续长纤维,具有天然多孔结构,一根完整的蚕丝可延展至1000米以上。

经科技手段分析,蚕丝含18种氨基酸及蛋白质,兼具韧、细、滑、软的特性和优异光泽度、耐酸性等优点。而用蚕丝纺织的丝绸,自问世起就成为最负盛名的商品,山西潞绸更是其中翘楚。

潞绸始于隋,兴于唐,盛于明清。历史上曾与杭缎、蜀锦并称中国三大名绸。明清时期更成为御用绸中精品,远销东南亚、地中海沿岸,以及日本、印度、阿拉伯国家等。

《潞安府志》载:“潞绸花色纷呈,有天青、石青、沙蓝、月白、酱色、油绿、秋色、真紫、艾子色等十余种,分大绸、小绸两类。”

潞绸的织造离不开精湛的蚕丝加工工艺。“山西因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与人文传统,桑树种植与蚕业养殖历史悠久且分布广泛,蚕丝加工利用技术源远流长。”张利萍以缫丝工序为例,其以热水浸煮蚕茧,利用丝素不溶于水而丝胶可溶的特性,使多根丝素在热水中析出并黏合成丝。在此过程中有一项关键创新,即将蚕茧置于弱碱性溶液中煮熟,有效脱去蚕丝表层的丝胶,使生丝达到细、圆、匀、紧的优质标准。

“山西民间运用碱植浸泡、猪胰煮练及捣练法缫丝,从蚕丝品质看,脱胶后的生丝更易着色,能呈现透彻、持久且丰富的色调。”张利萍说。

纹样设计是潞绸制作的灵魂所在,古代工匠们依据传统审美,设计出精美的图案。这些图案被转化为点状,逐一打孔于纸板之上,形成提花纹板,为织造环节提供精准的图案指引。

作为潞绸制作的核心环节,织造时工人要在传统木织机上将经线与纬线交织,纬线通过梭子引入,经线则借助提花装置的巧妙控制,将复杂的图案完美呈现于绸面上。压经、接头、对丝等工序,更是对工匠技艺的极致考验,每一个细节都关乎最终成品的品质。

织造完成后,绸坯需经过一系列后处理工序。整理、修割、染色、烘干、压光等步骤,使绸坯逐渐变得光滑、亮丽,呈现出潞绸独有的质感。最后,经过严格筛选,符合标准的潞绸成品得以问世。

浸润生活肌理的蚕桑文化

在阳城县,蚕桑文化已浸润当地人的生活。

阳城县孕育了大量源于蚕桑的蚕谣、蚕谚、蚕事、蚕忌与蚕戏等传统习俗,涉及历史、神话、文学、绘画及民生各域。送蚕添种、望夏看蚕,以及“门前不栽桑,坟前不栽桑”等习俗,已深深融入百姓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之中。每逢农历三月初三蚕神嫘祖诞辰,养蚕人家必行祭拜之礼。在阳城县的剪纸、面塑、壁画、石刻、伞扇等民间艺术中,以蚕桑为题材的作品俯拾皆是。

在当地的传统民居中,桑木因质地坚密、纹理细腻,被制成衣柜桌椅;蚕沙则被收集用作中药材,或与桑叶混制农家肥。

张利萍说,蚕桑业塑造了阳城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从选种时“三看”(叶色、枝条、根须)、养蚕时“五查”(温度、湿度、病害、食量、蜕皮),到缫丝时“七分火候”(水温、转速、提绪时机),每个环节都凝结着代代相传的智慧。

责任编辑:翟冬冬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