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孙瑜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6日发布的《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增速达4.8%,总产值达到8501亿元,从业单位超过24万家,从业人员近400万人。
报告显示,在科技创新方面,地理信息产业研发投入强度保持高位,发明专利持续高速增长,技术转型升级趋势明显。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与GDP之比)为2.68%。2024年我国地理信息相关上市企业、新三板挂牌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研发投入与营收之比)分别为12.4%、11.6%,均高于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2024年度,我国地理信息相关专利授权数超过2.53万件,较2023年同比增长39.9%。从专利关键词检索分析,地理信息从二维转向三维、从数字化升级为无人化智能化、从室外扩展到室内、北斗技术持续创新等趋势明显。
报告显示,在产业基础方面,北斗系统规模应用赋能千行百业,商业遥感卫星量质齐升,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应用生态加速形成。此外,实景三维建设全面推进,为数字中国建设提供统一的时空基底。
展望未来,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地理信息产业提供了强劲的供需双向驱动力。地理信息技术与“AI、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边缘计算、量子信息、6G”等现代信息技术协同创新、融合发展,正推动地理信息从静态空间感知转化为动态时空智能,从传统地图服务向多维度、智能化、实时化的时空信息服务跃迁。跨界融合发展将促进时空数据要素价值不断释放,提升地理信息产业的价值维度、应用范围和市场空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