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科学交给人民  高士其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座谈会在京举行

2025-11-06 22:20:45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代小佩

“十年后,纪念高士其先生诞辰130周年座谈会,我未必能参加。但我希望14亿中国人心里永远有这颗星。”82岁的原北宫门小学德育主任赵加宜动情地说。

高士其是我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中国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11月6日,高士其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座谈会暨《高士其科普作品精选》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座谈会上发言的14位嘉宾,有高士其的后人、学生、同行,也有他的追随者、研究者。他们深情的讲述,让一个熠熠生辉的科技工作者形象,穿越历史长河再次绽放光芒。

高士其,原名高仕錤,1905年出生于福建,1918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赴美留学之初,他攻读化学。得知祖国瘟疫蔓延、姐姐不幸染病身亡的噩耗后,他毅然转向当时颇为冷门的细菌学。在一次实验中,高士其意外感染脑炎病毒,并导致终身残疾。然而,他以惊人毅力读完了医学博士全部课程。

学成归国后,高士其受聘为南京中央医院细菌检验科主任。几个月后,因管理者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高士其愤而辞职,并坚定地走上科普创作服务人民的道路。

1935年,高士其发表首篇科普作品《细菌的衣食住行》,并署名“高士其”。为什么不用原名“高仕錤”?

“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字不要钱。”高士其的回答,成为他践行一生的信念。此后50多年里,他用科普报国,毕生践行“把科学交给人民”的信念,推动了我国科普事业整体发展。

《揭穿小人国的秘密》《我们的土壤妈妈》《太阳的工作》《天的进行曲》……高士其以残疾之躯创作了数百万字科普作品,包括科学小品、科学诗、科学童话、科学幻想故事等。由于残疾严重,高士其基本不能书写。创作时,他艰难地口述,由熟悉自己发音的秘书记录成稿,再一遍遍修改。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为了提高创作质量,高士其用心研究别人的文章,学习创作方法。他请人将作品读给不识字的老妈子听,帮助他把文章修改得通俗易懂。为了做好钢铁知识的科普,他深入炼铁厂考察。创作精益求精的高士其,为人民奉献了诸多科普精品。其中,《菌儿自传》等作品至今仍在不断再版。

周恩来总理称赞说:“高士其代表科普!”

1978年,由于感染,高士其彻底失去口述能力。但创作没有就此暂停。高士其又艰难地拿起笔,歪歪扭扭地开始练习写字,为科普事业继续奉献力量。

一批批青少年在高士其的引领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汲取成长前行力量。他们给高士其写信,向高士其赠送红领巾。全国各地少年们先后赠给高士其的红领巾有几千条。红领巾的色彩,正如高士其在他们心中的形象:鲜艳、炽烈。

高士其创作的第一篇科普作品距今已有90年。科普法修订、全国首个科普月设立、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15.37%……今天,中国科普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今日之中国,如高士其先生所愿。”苏州科协副主席倪志强说,“在科普的新长征上,接过了接力棒的科普工作者,要不断奋进。”

怀念高士其,大家有讲不完的往事、谈不完的体会、说不尽的感动。赵加宜说,高士其的故事要被一代代人讲述,高士其的科学精神要被一代代人传承。

1999年,国际永久编号为3704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高士其星”。穿越漫长的历史,高士其的精神就像那颗小行星一样,光辉永耀。

责任编辑:陈可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