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强 通讯员 周鹏 陈飞
5个昼夜,近400名学员,全程行军450公里……10月下旬,一堂坚持了50年的“行走的思政课”在空军预警学院如约而至。
本次“思政课”以“红安行”野外综合拉练贯穿全程,突出军政融合施训特色,紧贴实战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系列活动,引导学员在红色文化熏陶中擦亮忠诚底色,让驻地革命传统成为培塑忠诚信仰的源头活水。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随着教员郑钧午的讲解,学员们走进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展厅内,一件件锈迹斑斑的武器装备、一本本纸张泛黄的历史文献、一段段珍贵的影像资料,都在讲述着先烈们的坚定信仰和报国热忱。一件件红色往事,激荡着每名学员的胸怀。
一路行,一路思。学员们踏访一个个红色地标,汲取信仰力量——在红四方面军诞生地指挥部旧址斑驳的历史遗迹前,重温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在七里坪工会珍贵的文献史料中,聆听中华儿女浴血抗争的英雄壮歌;在被誉为“中国革命第一街”的长胜街沉浸式情景里,感悟革命先辈挺身而出的无畏担当与坚定信仰……

“出发!”随后,一场带有战术背景的50公里武装徒步强行军拉开帷幕。
蜿蜒崎岖的山路上,行军队伍像“一条长龙”浩浩荡荡行进,学员们你追我赶、脚不停歇,大家爬陡坡、穿密林、跨山沟、趟沟渠……经过1个多小时的徒步行军,队伍齐装满员抵达了第一个“集中休息点”。
“全体注意,前方150米处发现敌化学毒剂,请穿戴防毒面具,快速通过‘染毒’地带。”队伍刚刚准备进行补水,前方尖刀班突然传来“敌情通报”。行军分队指挥员迅速向部队下达指令,组织大家有序穿戴单兵防护器材,快速通过“敌”生化武器沾染地带后,恢复行军序列。
随行的学院领导介绍,战场是军校最直接的课堂,只有让学员走出象牙塔、步入练兵场,在实战实训中摔打锻炼,才能在培育战斗精神、淬炼顽强意志上真正见到实效。为了确保学员“身入”“心入”“情入”,学院通过实战化、综合化、规范化的军政融合式教育训练,把“思政主课堂”与“部队大课堂”结合起来,理想信念培塑与实战能力训练有机融合,打造全维思政“组合拳”。
行军途中,“特情”不断。防空袭、防生化、战场舆情……一路上,导调组的教员们紧跟演练过程,灵活设置难题。面对各种特情,学员们将前期的学习与积累转化为演练中的果断处置。
机关参谋胡龙介绍说,他们紧盯战争形态演变和作战样式演变,利用野外实地环境设置了通过火力打击区、反封锁作战、反夜间袭扰、战场救护、武装奔袭等4类19个军政课目演练;按照“把对手设强、把情况设真、把困难设足”的原则,强化任务的实战性、复杂性,锤炼学员应对复杂地形地貌、多种天气状况、不同战术背景下的应变能力和团结协作、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

踏英雄沃土,做英雄传人。50年来,该院先后组织100多批、2万余名学员参加“红安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育人成效显著。
50年来,一批又一批毕业学员在优良传统的感召下,把个人理想同祖国前途命运、把自己人生同党和军队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做到100%申请戍边、100%服从分配、100%按时报到,10余万名毕业学员主动选择艰苦环境、奔赴练兵备战一线。毕业学员带出的16个基层连站分别被军委、空军授予荣誉称号,“甘巴拉英雄雷达站”“粤东前哨模范雷达站”等英模单位在军内外产生重大影响。
“到边疆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长期为部队备战打仗服务!”归建讲评时,全体学员整齐列队,高举右拳,铿锵誓言响彻天际。
(张逸群 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