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王晓越 王贝
11月初,不期而至的连阴雨,让不少齐河麦农心急如焚。在培训间隙,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科技特派员(以下简称“科特派”)黄丙玲被团团围住:“黄老师,眼看着节气过了,这地里一时半会儿还下不去脚,冬小麦咋种?”
张丙玲支招:“最近温度降了,适当把播种量加大些,关键是把种子用杀虫剂、杀菌剂包好衣,趁墒情好,确保一出苗就健壮。”
专家的话朴实而精准,给乡亲们吃了颗“定心丸”。
在齐河,科特派带来的,远非只是“解一时之困”的定心丸,更是“授人以渔”的长远之计。在当地马集镇,科特派们通过拉家常、田间观摩等方式,将良种、良田、良法、良技、良制“五法融合”送到田间,这推动着当地小麦和玉米的亩产量在提升。
作为德州唯一的沿黄河县,齐河拥有63.4公里的黄河生态廊道和广袤的沃野良田。近年来,该县将创新动能植入田间地头,通过深化科特派制度,让农业科技成为激活乡村振兴、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将“金钥匙”交到农民兄弟手里
齐河县是传统农业大县,粮食种植占比高,但特色农业发展也曾面临多重瓶颈。
齐河和乐果蔬采摘园占地320亩,园区内主要种植草莓、葡萄、樱桃、小西瓜、甜瓜、火龙果等多个品种。在该园区负责人司庆洪记忆中,前些年,采摘园里种的阳光玫瑰饱受病虫害的困扰,产量品质均受重创,卖不上价,果农都提不起劲儿。
“齐河县科技局带着德州市果树产业服务团的专家来调研,深入果园调研分析把准病根,为我们定制个性化的防治方案。”司庆洪说,经专家现场示范与技术指导,我们控制住了病害,阳光玫瑰葡萄产量提升12.36%,品质显著改善。
齐河县科技局副局长郭靖告诉记者,全县还有一些果园存在品种单一、管理粗放问题,病虫害防治依赖化学农药,不仅成本高,还影响果品品质。
作物种植“七分种,三分管”,关键在科技。如今,齐河整合县域资源,组建起汇聚科研院所专家、高校教授与企业技术骨干的科技服务队,将这种科技利器交到农民兄弟手里,破解发展难题。
针对苹果郁闭园问题,他们推广“三步简化修剪法”与四位一体技术体系,果园通风透光条件显著改善,病虫害发生率降低16.21%,优质果率大幅提升;针对大姜种植难题,他们试验推广“山东1号”大姜,预计亩产增产3000斤以上,打破了鲁西北种不出鲜大姜的历史……
齐河科特派的服务,不止于“把脉开方”,更注重“授人以渔”。

自创模式把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近日,在齐河田然农产品有限公司举办的“田间课堂”培训活动上,50多名村民围坐在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教授刘进周围,听对方讲解桃子的疏果技巧:“每个果枝留1-2个果,间距保持20厘米,这样果子才能长得匀称,株距得控制在1.5米,这样结出的果子甜度能提高两成。”
村民孙淑红发问:“刘教授,我这桃树叶子有一些浅色小斑点,还有一些孔洞,是有虫害吗?”刘进答:“不是虫害,是桃细菌穿孔病。要及时做好清园工作,施肥上减少氮肥的使用,也可以使用4-5度石硫合剂进行喷施,以控制病情。”
科特派的技术培训与田间指导,正在齐河各乡镇开花。
“科特派不仅是技术员,更是产业‘参谋长’。”齐河县科技局副局长郭靖说,“我们通过‘科特派+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把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转眼间,刘进已经扎根齐河3年多,连续3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科技特派员。今年5月,在2025年度山东省黄河流域专家基层行启动仪式上,他作为“德州市果树产业服务团”团长做了典型发言。
在仪式结束后,专家组分赴各地,现场破解水产、菌果种植等关键技术难点。对齐河县科技局来说,推动专家组与本地产业服务团、科技特派员建立对口帮扶机制已成为提升服务效能的重要抓手。
据统计,一年来,科技服务团队围绕果树种植、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累计解答农户问题2300余次;同时,47名科特派线上指导次数2747次,现场指导次数290次,培训人次超过5000人,转化科技成果39项,解决各类技术难题310项,引进推广优良品种154个,推广技术64项,推动技术落地,带动地方增收。
郭靖表示,站在新起点,齐河正推动农业技术推广再升级、人才培育再强化、产业融合再深化。科技兴农之路,正在这片希望的土地上越走越宽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