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崔爽
“过去都是偷偷来世界互联网大会学习,今年是第一次受邀上台分享,我感到非常荣幸。”群核科技创始人黄晓煌笑说。
这句话背后,是新一轮科技创新的潮涌:具身智能、脑机接口、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技术加速走向前台,也让这些年轻的创业者被时代的聚光灯照亮。
11月7日,以“共筑开放合作、安全普惠的数智未来——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省桐乡市乌镇开幕。
主论坛上,被称为“杭州六小龙”的六家前沿科技企业齐聚一堂,涵盖机器人、人工智能、游戏开发、脑机接口等创新领域。今年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十周年,正如主持人、阿里云创始人王坚院士所言,过去十年是中国科技发展最快的十年,大家“既是变化的见证者,更是变化的贡献者”。
速度与坚守 燃起科技创新“双引擎”
“作为代表性的创新型企业,你们是如何抓住机遇、形成今天的竞争力的?”王坚抛出问题。
回答中,一个共同的关键词是“快”。中国科技创新步伐之快,几乎出现在每个人的讲述里。
“我们是一家专注于脑机接口技术的企业。十年前,我们的核心团队还在哈佛大学一边读书一边创业。”强脑科技创始人兼CEO韩璧丞回忆说,“但在美国做研发太慢了。2018年,我们决定将公司总部迁回杭州,之后公司得到非常迅速的发展。”
云深处科技创始人兼CEO朱秋国谈到中国机器人产业的跨越式进步。“十年前,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的机器人已经能在户外灵活运动,我们就在想,中国的机器人能不能也走出实验室,具备这样的运动能力。这是我们当初的追求。”他说,如今国产机器人已经跨越鸿沟,能适应各种复杂地形,并在多种场景落地应用,“希望未来四足机器狗能够到达陆地上任何一个地方”。
“2016年,我们公司启动融资,正式决定做单机游戏。”游戏科学创始人、CEO冯骥说,当年有个有趣的数据让团队下定决心,在全球最大的PC游戏分发平台Steam上,简体中文用户首次与英文用户占比持平,“这让我们坚信,中国的潜在单机游戏用户数量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与此同时,大家不约而同提到的另一点是“长期主义”。
“这十年中国科技发展非常快。深度求索公司是在2023年成立的,从创立之初就以实现AGI(通用人工智能)为目标。”DeepSeek(深度求索)资深研究员陈德里说,“我们聚焦最前沿、最硬核的技术探索,专注长期主义,坚持在前沿智能突破的主线上持续投入,为此我们舍弃了很多支线的、短平快的事情。”
“过去八九年,我们几乎每天都和那些没有手脚的残障人士,无法说话的自闭症孩子待在一起。”韩璧丞说,只有深入真实场景,才能理解如何把实验室技术变成真实世界的产品,帮助最需要的人。“我们计划明年推出第二代睡眠产品,让失眠的人睡得更好,后年推出体重管理产品,沿着这个技术方向,让脑力接口技术为每个人所用。”他透露。
开源与共创 以中国力量驱动全球创新
到底是什么技术让人形机器人在过去几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面对这个问题,宇树科技创始人、CEO、CTO王兴兴直言,这是“全球共创”的成果。在全球开源技术的支撑下,机器人行业在开源平台协作创新,生产技术和生态成果,才让“各国的机器人都能跳舞、会表演”成为现实。
开源,已成为创新的高频词。
王坚表示,从获得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领先科技奖”的阿里通义千问大模型,到火遍全球的DeepSeek,来自杭州的两个开源模型,事实上成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分水岭。他坦言,过去两年最大的感受之一,就是中国的开源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尊重,全球开发者普遍认为,中国在人工智能开源技术上做出非常大的贡献。
“我们非常认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的开放、合作与共赢。”陈德里说,实践中,我们长期坚持以技术开源推动技术普惠,在与开源社区的交流中收获了许多有价值的反馈,这也反过来促进了自身的发展,“我们相信开源带来的合作与共享,已经成为公司发展的一项核心优势。”
“从互联网时代走向AI时代,是全球技术的浪潮,也是中国互联网的缩影。”黄晓煌说,中国互联网的庞大用户和海量数据,为AI时代积累了宝贵“燃料”,这些积累不仅支撑了中国AI产业的成长,也为包括OpenAI在内的全球公司提供了支持——它们同样依托于互联网开放数据成长壮大。
冯骥进一步补充:“如果追溯中国游戏产业的发展,会发现有长达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中国游戏产业拥有全世界最多的用户、最大的市场规模。这个产业的用户基础和人才土壤,让我们得到今天这个结果。”
他分享了一组数据,“去年全球收入规模最高的十款游戏,有四款由中国团队研发。这是这个产业能够诞生一些拔尖公司的基础。”
而在人工智能加持下,王兴兴认为人形机器人发展速度会更快。“最近一年具身领域有科幻变成现实的感觉,未来几年,科幻会加速变成现实,具身智能领域会迎来更多惊喜。”王兴兴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