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华凌 通讯员 黄涛
珠江口洪奇沥水道之上,中铁六局承建的南沙港铁路跨洪奇沥水道特大桥如钢铁长虹巍然矗立。据了解,这座主桥含超千米连续钢桁梁、近百米柔性拱的世界级桥梁,其成功落地的核心密码,是荣获全国“优路杯”金奖的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该技术以全生命周期深度应用,为桥梁智能化建造树立标杆。

面对传统二维图纸难以应对的复杂结构,项目团队创新引入全生命周期BIM应用,打造与实体精准对应的“数字孪生”模型。
“物理建设是‘肉体’锻造,BIM技术则塑造同步生长的‘数字孪生体’。”项目BIM技术负责人宋艳双表示。
设计阶段,团队通过三维协同设计完成构件、管线、设备的虚拟“预装配”,提前化解上千处专业间“错、漏、碰、缺”隐患;施工中,针对钢桁梁悬臂拼装、柔性拱“卧拼竖转”等关键工艺,借助BIM模型开展精确模拟与力学分析,实现数万吨钢结构合龙时“毫米级”精度对接。

BIM技术的价值更体现在数字化管理革新上。项目团队将其与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深度融合,搭建集进度、成本、质量、安全于一体的智慧管理平台。现场技术人员通过移动终端即可调阅模型、查询信息、发起验收,实现“无纸化”“指尖化”办公;管理人员通过平台大屏实时监控施工进度、设备状态及安全风险,决策效率与管理精细化水平显著提升。
业内专家评价,该项目的BIM应用实践,为大型复杂桥梁工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范式。这一技术已从“锦上添花”变为破解工程难题、提升品质的“必备工具”,为我国从“桥梁大国”向“桥梁强国”迈进注入强劲动力。
(受访者供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