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代小佩
“中青年人群已成为脑卒中高危人群中增长最快的群体。”11月8日,在2025年中国脑卒中大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院士提到。
2021—2024全国脑卒中高危因素筛查和干预项目统计的数据显示,脑卒中高危人群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40—49岁人群高危比例上升趋势迅猛,相对增长率居各年龄段之首。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缺乏运动、糖尿病、肥胖、吸烟、饮酒、脑卒中家族史、房颤或瓣膜性心脏病等。吉训明表示:“高血压是脑卒中首要危险因素,其次为血脂异常。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和低体力活动者在高危人群中比例持续上升。”
目前,我国脑卒中疾病负担依然严峻。数据显示,我国脑卒中疾病患病率仍然呈上升趋势,我国脑卒中负担所有指标均明显高于全球水平,我国脑卒中患者5年复发率为41%,显著高于英美德等国。

为了做好脑卒中防治工作,近年来我国采取多项举措。启动脑卒中筛查和干预专项,建设国家卒中中心,卒中急救地图建设,成立中国卒中专科联盟,成立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委会……在体系建设方面,我国脑卒中防治工作成就显著。
吉训明介绍,截至目前,我国三级医院卒中中心有718个、二级医院卒中中心有1550个,覆盖320个地市、1622个区县。高原地区卒中中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新增三级26家、二级97家、基层21家,共计144家新卒中中心落成,达成“高原卒中中心百家”建设目标。
在治疗方面,我国脑卒中治疗质量也稳步提升。以取栓治疗为例,数据显示,二级医院卒中中心取栓患者非医嘱离院和院内死亡率从2021年的19%下降至2025年的14%,三级医院卒中中心该指标也下降了4个百分点。
“随着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我国脑卒中防治工作进入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阶段。”吉训明说。
让与会者振奋的是,我国脑卒中研究也取得重要突破。此次会议发布了我国卒中领域重大研究年终盘点,包括反桥接治疗的有效性研究、MeVO取栓的有效性研究等。
从2024年10月至今,国际卒中领域在临床四大刊及其子刊发表论文181篇。其中,我国发表41篇,占比达到23%。在今年10月举行的世界卒中大会上,我国学者报告40多次。“在脑卒中诊疗领域,我们正在为世界提供更多的中国方案。”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长海医院教授刘建民说。

不过,我国脑卒中防治工作仍然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偏远地区救治难、筛查覆盖不足、资源分布不均、康复服务体系弱。此外,脑心共治与防复发病房模式尚未完善,协同防治机制不健全。
专家表示,脑卒中防治工作的重点在基层。“下一步,我们将借鉴脑卒中防控的国际经验,加强脑卒中组织化管控,通过主动持续管理、加大人员投入,并利用新药物、新技术等手段,推动基层脑卒中防治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吉训明表示。
“我们将定点帮扶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溶栓取栓适宜技术培训,培养脑心健康管理师,构建卒中筛查防治门诊,实现相关工作全人群覆盖。”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副主任委员、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教授杨弋表示,“力争在2030年,在全国建立2300家高质量卒中发展医联体,提升我国脑卒中防治水平,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提供支撑。”
据介绍,我国还将推进中医医院卒中中心发展。具体措施包括发布中医医院卒中中心建设指引、发表《中医医院卒中中心建设专家共识》等。
此次会议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主办。
(活动主办方供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