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深海生物制造与生物经济研讨会启幕,共绘蓝色生物经济新蓝图

2025-11-08 21:09:55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符晓波

作为2025厦门国际海洋周的系列活动之一,首届深海生物制造与生物经济研讨会11月7日举行,汇聚多位国内外院士、知名科学家、政府相关部门及产业界代表,共话深海生物制造与蓝色生物经济发展蓝图。

与会专家认为,未来十年是深海生物制造从基础研究迈向产业化关键时期,需在技术攻关、政策协同、产业生态构建和国际合作等方面采取积极行动,推动我国深海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化迈向更高水平。

深海勘探告别“卡脖子”时代 

深海作为地球上最为神秘和未被充分探索的领域之一,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深海生物在工业、农业、医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开发潜力和应用前景。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副局长唐冬梅透露,相关部门正积极推动生物遗传基因资源的开放、共享和试点,助力地方发展海洋药物和生物制造产业。

研讨会当天,深海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揭牌,由24位专家组成的咨询委员会同时成立,将为创新中心科研、攻关与转化提供智库支持。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创新中心首席研究员邵宗泽表示,中心作为鹭江创新实验室下属的机构,将围绕“深海基因资源勘探到产业化应用”全链条,打造集“产、学、研、政、金、用”于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助力蓝色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过10至20年的持续技术积累,我国已在深海潜具等关键装备的研发与制造方面具备扎实能力,当前发展已从技术层面转向更高层次的系统规划、规范管理及国际协调机制建设。”深海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首席执行官孙熙文表示,我国在深海装备技术领域已不存在“卡脖子”问题,现阶段应着力完善政策体系,强化跨部门、跨领域协同机制,推动各方有序合作,并积极借助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技术应对新挑战,为深海生物制造产业化营造更有利的制度与环境基础。

抓住突破口推动产业化

在专题报告环节,专家学者分别围绕合成生物与生物制造、深海资源与绿色智造、深海基因解码与可持续利用三大主题分享前沿成果。多位专家表示,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下,深海特殊酶、微生物制剂等方向有望率先突破,为蓝色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基于当前技术发展趋势,未来五年内,深海来源的特殊酶有望在工业酶应用领域率先实现突破。”邵宗泽认为,我国已有大量深海基因数据库,为特殊酶的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相关发展进程将大大加速。

此外,尽管技术储备日益完善,但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仍需要政策护航。邵宗泽指出,微生物活菌制剂在环保农业领域的应用最接近产业化,但需要建立更完善的标准体系。

研讨会圆桌论坛上,多位专家强调,深海生物制造涉及科技、产业、国际规则等多维度协同,当前需要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在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等方面形成系统方案。

责任编辑:王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