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刘侠 实习生 肖云梦
近日,随着最后一车RPC混凝土(活性粉末混凝土)缓缓注入主桥钢混结合段,由成都城投建设集团建设管理、中国铁建大桥局施工的成都东西城市轴线沱江大桥顺利合龙,标志着项目建设取得关键性突破,为全线贯通按下“加速键”。

据悉,作为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局的交通骨干路网核心工程,成都东西城市轴线不仅是打通成都东西向交通的关键通道,更凭借其重要战略地位与突出功能价值,被誉为“天府大道”。而沱江大桥作为该轴线的关键节点工程,其桥梁结构设计极具专业性——为空间异型独塔双索面非对称混合梁斜拉桥,全长1010米。其中,主桥混凝土主梁长度达455米,最宽处为79米;钢箱梁全长250.49米,共划分为22个节段,最宽处达76.59米,其宽度规模相当于5个标准篮球场,在同类市政桥梁中较为少见。
记者了解到,此次合龙作业中分为钢箱梁顶推和钢混结合段浇筑两部分,顶推钢箱梁总重量超过9000吨,单节段最重达448吨,属于市政桥梁领域罕见的超宽幅钢箱梁顶推作业,施工难度极大。混凝土箱梁与钢箱梁的合龙区域位于桥梁变宽段,施工过程中不仅需克服“超宽幅钢梁顶推”“高空风荷载干扰”等多项技术难题,还需将每节段对接误差严格控制在毫米级别,实现混凝土箱梁与钢箱梁两个截面的“曲面精准贴合”,确保后续斜拉索安装与桥面施工的精度。
钢混结合段采用的RPC混凝土强度超过140兆帕,本次浇筑方量357立方米。作为新一代超高性能材料,RPC混凝土具有高强度、高韧性和高耐久性等特点,能较好地克服目前普通混凝土抗拉强度低、脆性大、耐久性差等缺点。施工过程中,项目技术团队通过对RPC配合比—施工—养护成套技术攻关,解决了大体积RPC配合比设计、超高性能混凝土施工工艺、高强混凝土界面处理、高温蒸汽养护等系列技术难题,为今后民用大体积RPC施工提供了实践经验。
此外,为保证大桥精准合龙,项目团队创新采用“BIM+数字动态调控”技术方案。在钢箱梁顶面科学布设168个应力传感器与位移监测点,实时采集温度变形、荷载受力等关键数据,对桥梁线形变化进行全程动态追踪,并根据监测数据生成动态调整报告,为施工精准调控提供数据支撑。同时,依托32台智能千斤顶组成的“步履式同步顶推系统”,项目团队对钢箱梁的横向、纵向、竖向三维坐标进行毫米级微调,确保22个钢箱梁节段沿预设轨迹精准移动,实现顶推过程“平稳不偏航”,保障了合龙作业的顺利推进。
主梁合龙完成后,沱江大桥建设将全面转入斜拉索挂设、桥面铺装及附属设施施工阶段。后续,施工团队将加快推进38对反向型斜拉索的安装工作,进一步提升桥梁结构稳定性,为桥梁后续通车运营筑牢安全防线。

网友评论